财富管理机构富国银行集团(Wells Fargo & Company)近日对1163名参与股市投资的美国人进行了在线调查。其发布的投资者调查报告显示,如今投资市场的状况不算乐观,三分之二的投资者都表示他们会进行“阴暗刷屏”(doomscrolling,指强迫症般不断浏览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的行为),在市场行情出现下跌时,他们也会不断查看自己投资产品的情况。在所有受访者中,约半数男性和超过四分之一的女性都会每周多次检查自己投资产品的盈亏。
富国银行咨询和规划中心的负责人Michael Liersch认为,在不确定的形势之下,人们过分专注于当前的状态以及眼前的环境,同时失去了对未来等更具战略意义事项的关注。“阴暗刷屏”是内心焦虑情绪的投射,与此同时,这种行为也会带来其他负面情绪,并陷入消极情绪的循环之中。
“阴暗刷屏”现象为何流行?
综合美国商业杂志Forbes福布斯理事会成员Bronwen Sciortino、美国心理咨询师Christopher Harley的解释,doomscrolling又称doomsurfing,中文译为“阴暗刷屏”,该名词代表现今存在的专注于负面新闻的浏览习惯,有doomscrolling倾向的人不仅会长时间浏览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及新闻媒体,同时他们特别关注其中出现的坏消息、危机、灾难等负面内容。
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广告系助理教授Benjamin Johnson、博士研究生Bhakti Sharma和Susanna Lee对该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在今年年初发布了文章“The Dark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Doomscrolling on Social Media Newsfeeds”(译:《隧道尽头的黑暗:对社交媒体新闻的阴暗刷屏》)。他们研究发现该术语起源于2018年,自2020年开始,受疫情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社交被迫停止,同时大量负面信息产生并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在这种特殊时期,大众对保持消息灵通有更急切的需求,因此doomscrolling在该时期变得流行起来。
在Bronwen Sciortino看来,与过去只能通过报纸、杂志和其他纸质媒体获取信息不同,现在信息的摄取途径多元且广泛,而且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各个地方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信息,可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获取信息的简单程度,使得公众已经习惯不停浏览各类社交媒体及新闻平台。法国虚拟专用网服务商NordVPN今年年初通过调查上千名法国人发现,77%的18岁至24岁的年轻人在早晨起床时会机械性地打开手机,浏览屏幕上的各类图像或视频。
另外,近几年来受气候危机、健康安全等多方面影响,外部环境并不稳定。“当我们感到害怕时,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像强迫症一样,试图通过各个途径去寻找答案”,Bronwen Sciortino如是表示。于公众而言,“阴暗刷屏”并非刻意为之,是为了及时获取信息而在不知不觉间养成的习惯。
具有信息传播作用的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也是“阴暗刷屏”现象的“幕后推手”,在线阅读平台Threadable创始人Peter Pellizzari表示,从十年前开始,大型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重新设计了信息流和信息推荐机制,增加了信息的个性化推送而非仅仅呈现社交圈好友的动态,以此增加平台的访问量,在这种“助推”下,用户收获了海量信息,也“不受控制地查看更多动态”,这种阅读机制的变化“放大了错误信息的传播”。
《隧道尽头的黑暗:对社交媒体新闻的阴暗刷屏》文章中同时指出,除了热衷关注媒体信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阴暗刷屏”,易焦虑、自制力差等性格特征也会导致“阴暗刷屏”。此外,研究中采集的调查样本显示,男性、年轻人以及对政治问题较为关注的人也是“易感人群”,女性、老年人相对而言更不容易陷入“阴暗刷屏”状态。
Benjamin Johnson将“阴暗刷屏”称为“危机状态、拥有智能手机和永无止境的新闻源,三者结合带来的现象”,而且严峻的是,该现象会继续发展,“我们会继续浏览不断滚动的屏幕”。
负面新闻消费引发身心健康问题
Benjamin Johnson、Bhakti Sharma和Susanna Lee尚没有从他们的研究样本中找到明确证据证明“阴暗刷屏”会直接导致焦虑或者焦虑会直接导致“阴暗刷屏”,但是他们的共识是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美国德州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广告学助理教授Bryan McLaughlin近日也进行了“阴暗刷屏”的相关研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消费习惯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在对1100名美国成年人进行调查时,Bryan McLaughlin发现,其中16.5%的人在新闻消费中存在“严重问题”,即这些人经常沉浸在负面新闻故事中,使他们难以专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部分人群中,73.6%经历了“相当多”或“非常多”的精神疾病,61%经历了“相当多”或“非常多”的身体不适。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闻消费正常的群体中,只有8%的调查者报告有心理健康问题,6%报告了身体问题。显而易见,沉迷于浏览负面新闻的人在身心方面面临的状况更严峻。
法国心理学家Olivier Duris提出,用户浏览的新闻是由算法提供的,这些算法会将用户“限制在那些最容易让用户觉得敏感的内容上”,因此陷入“阴暗刷屏”情况用户的首要问题便是出现焦虑加倍情况。美国心理咨询师Christopher Harley也指出,有“阴暗刷屏”现象的群体在心理健康层面会出现问题。对于原本就存在心理问题,如患抑郁症、焦虑症等患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愈加恶化。
另外,Bryan McLaughlin认为,“对新闻消费存在严重问题的群体来说,阅读新闻可能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他们不仅不会停止,反而会被进一步吸引,沉迷于新闻,并且没日没夜地查看最新消息,以减轻他们的情绪困扰。但这无济于事,他们越是查看新闻,生活的其他方面就越受干扰”。
这种恶性循环与睡眠质量不佳直接相关。Christopher Harley分析称,许多人都有在睡前看手机、浏览新闻的习惯,由于社交媒体会造成用户的成瘾性,因此用户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手机世界,并侵占原本的睡眠时间;过程中看到的负面新闻故事会加剧焦虑,进一步导致入睡困难。
“阴暗刷屏”带来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造成认知混乱。美国心理学家Jade Wu将“阴暗刷屏”与赌博行为作类比,“我们不止为看消极新闻而滑动屏幕,也是为了获得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相信也许不断滑动会看到好消息,并因此被吸引”,正如同赌博的过程,赌徒怀抱接下来会赢的期待不断加注,而实际上“他们输的可能性更大”,“阴暗刷屏”用户也是如此。不仅所有浏览的负面新闻会影响用户的认知,当内心渴望阅读到积极信息的期待没有被满足时,这也会“产生负面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同时加剧他们对问题的负面认知,Jade Wu表示。
走出屏幕,走入生活
需要明确的是,通过手机浏览信息是正常情况,问题在于,“当一个人陷入数小时阅读负面报道的困境时,它会夸大问题,增加对危险感和脆弱感的感知”,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心理学教授Bethany A. Teachman如是强调。
据此,美国非营利组织媒体心理研究中心(Media Psychology Research Center)主任Pamela Rutledge提出的的应对方式是,准备计时器记录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同时制定规则限制使用时间,在达到每日限定时间后,及时停止浏览或利用闹钟提示停止浏览。美国心理学家Deborah Serani给出了更为具体的标准,她建议将每日浏览新闻的时间限制在一小时,“通过这样的方式,用户既可以了解情况同时可以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在限制时间的同时,美国新闻网站Quartz财经记者Karen K. Ho建议在睡觉前留出“不看屏幕的时间”,因为“将手机、屏幕与生活分离可以帮助你更加理智”。在她看来,睡前时间对身体状态的恢复非常重要,因此她更提倡在睡前进行阅读、拉伸等舒缓行为,帮助身体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而不是让身体受负面新闻困扰。
另外不能忽视的是,用户浏览手机的习惯也与手机上各个应用软件的推送相关,当手机不断出现新弹窗、提示新消息时,用户很难控制自己不点开阅读。因此美国医疗保健网站WebMD医疗编辑团队成员、医学博士Neha Pathak建议用户重新设置手机的推送机制,“将新闻和社交媒体应用程序设置为向你发送更少的通知”。从源头减少信息的推送有助于减少用户打开手机屏幕的次数。
将目光从网络生活转向现实世界也可以避免沉溺于负面信息中。Deborah Serani认同社交媒体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是她同时也指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过多时间会影响现实生活,因此她更建议有“阴暗刷屏”习惯的人放下手机,“尝试锻炼,与亲人朋友交谈,做饭,拥抱宠物,聆听舒缓的音乐”,活在真实世界中,并努力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如果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日常生活中,Neha Pathak表示,“开始正念冥想可能会有所帮助”。
现在许多人的生活已经和手机深度关联,并且难以和手机进行“切割”。考虑到这样的现状,法国新闻网站L'Éclaireur Fnac记者Kesso Diallo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以阅读正面新闻取代阅读负面新闻”。受算法影响,有阅读负面新闻习惯的人非常容易被不断推送类似新闻,但网络上不止存在这一种推送机制,“例如法国新闻网站Le Média Positif就只会推送积极的新闻,用户可以尝试转移视线”,Kesso Diallo表示。
虽然“阴暗刷屏”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但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研究员Kate Mannell认为,“因此变得有压力和焦虑是对周围世界合理的反应,重要的是,人们能够判断、发现自己的新闻消费何时成为了问题”。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并解决问题。
文章来源:财联社
作者:方恒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