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省(区、市)正陆续发布2024年高考成绩,并即将启动高考志愿填报工作。
今年,又有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个省(区)的新高考改革落地首考,这些省份将采取与以往不同的报志愿方式。
志愿填报是高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但随着志愿数量增加、考生选择自由度提高,填报志愿也越来越专业,既需要厘清基本的规则规律,也需要具体精准的辅助。
平行志愿降低退档风险
高考投档录取一般有两种模式: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和顺序志愿投档录取。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采用“分数(位次)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先按照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再依据考生填报的平行志愿顺序、结合高校招生计划和投档比例依次进行检索,当检索的志愿有投档缺额时即进行投档,投档成功后不再检索填报的后续平行志愿。
在一轮完整的平行志愿检索投档过程中,每位考生最多只有一次被投出(投档成功)的机会。
顺序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也称为梯度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采用“志愿优先、遵循分数”的原则。即同一批次允许考生填报若干个按顺序排列的志愿,通常称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等。在第一志愿投档时,凡第一志愿填报相同的考生,遵循从高分到低分按投档缺额进行投档;第一志愿投档录取完毕后,如所填报志愿有投档缺额,进行第二志愿投档录取。依此类推。
“在传统的顺序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中,第一志愿特别重要,报错了第一志愿下一步很难完全如愿,所以也被叫作‘拼志愿’。”浙江省宁波中学原校长、浙江省物理特级教师李永培说。
但在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下,假如考生填了80个志愿,这80个志愿被同时检索,大学按照分数依次录取,即便一个志愿没被录取,还有79个机会,如果同时能被几个志愿录取,则最终向最优先填报的志愿投档。
在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已是主流,只在提前批中使用顺序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且有的只是单志愿。
平行志愿数量很多,就给了考生很大的选择空间。“有的考生围绕主攻专业方向填报,有的考生则多路出击,考生的多样性需求得以满足。”李永培说。
但志愿数量增加,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区分志愿梯度。
这就需要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思路,参照意向高校近年录取情况,分冲刺志愿、稳健志愿、保底志愿三个区间段选择相应的高校。同一区间段内几个高校应适当拉开距离,保持一定的梯度。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不能以分数作为依据,因为每年试题不同、难度不同、区分度不同,分数没有直接可比性。
“今年一名考600分的同学,能不能报去年600分录取的学校和专业呢?不一定。所以,应该用考生在全省的排名作为报志愿的依据。”高考政策解读专家娄雷说。
高考出分后,每个省份都会公布高考成绩一分一段表,考生可以在里面轻松看到自己的排名。
“一个省份内分数相同的考生可能有将近2000人,这2000名考生又怎么能够分出先后顺序呢?其实,各省份都还公布了同分排序原则,就是当总分相同时,按照怎样的规则排出先后顺序。这要求考生掌握本省份的录取政策。”娄雷说。
平行志愿也会出现退档风险。考生的退档风险主要有两个:一是考生高考成绩没有达到所报专业录取分数且不服从专业调剂;二是考生存在不符合高校招生章程规定的其他要求。
“平行志愿大大降低了考生的退档风险,但这个风险仍然存在,真正将风险降到零的录取机制是给考生二次选择的机会,即高校发放offer之后,学生能拿到多所高校的offer再做一次选择,预计未来将会实现这样的目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岳昌君说。
两种志愿填报模式
在高考改革试点省份,由于考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传统的文理分科已被打破,因此报志愿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在目前落地的21个试点省份中,浙江、辽宁等6个省份实施“专业(类)+院校”方式,从专业优先的角度填报志愿。
以辽宁为例,1个“专业+学校”为1个志愿,考生可填报的志愿最大数量为112个。其他省份的志愿数量也在80个以上,比如贵州为96个。
高考志愿填报专家苏元照介绍,这种志愿方式的优势是充分尊重考生对专业的选择,也让特色优势专业能够录取到高分考生,但缺陷是考生需要填报的志愿数量较多,且不利于冷门专业录取到高分考生。
上海、北京等15个省份实施“院校专业组”方式,1所院校可设置1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多个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
以北京为例,1个院校专业组即为1个独立的志愿,本科普通批可以最多填30个志愿,每个志愿一般设置6个志愿专业和1个“是否服从专业组内调剂”选项。
不同省份可以填报的志愿数量不同,比如广东最多可填45个志愿,上海最多可填24个志愿。最少的省份也可填24个志愿,每个志愿里有4个专业。因此,这类方式的志愿数量实际上也在96个以上。
今年落地的广西可以填40个志愿,每个志愿内设置20个专业和1个“是否服从专业组内专业调剂”选项。
苏元照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这种志愿方式的优势是一个专业组内的几个专业往往较为相近,因此减轻了考生选择专业的压力。
“但‘院校专业组’也需要格外注意是否服从调剂,如果考生不服从调剂,那么就相当于‘专业(类)+院校’的方式,如果考生填报了某所高校全部的专业组且服从调剂,那么就类似了传统的平行志愿。”苏元照说。
在选学校与挑专业之间,许多考生和家长都感到迷茫和纠结。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认为,同样的高考分数,优先选学校,选定学校后再挑专业。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大学本科教育阶段趋向于通识教育,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人格和心理的塑造、知识维度的提升和人际圈层的增强,以及处事能力的提高。本科生培养专业都同样注重学业规划方面的知识构架。从这个角度来说,好学校远远要比好专业重要得多。”李志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李志民说,“大学的学术精神、校风传统、人文气息、学习氛围……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大学生可以获得的最宝贵财富,更不用说当前大部分大学都会为学生提供更换专业以及大类招生下选专业的机会了。”
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志愿填报
考生在报志愿时,还是会面临在众多专业中如何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应不应该追求热门专业。
调查显示,随着AIGC技术以及大模型应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进一步增加了相关专业对考生的吸引力。
今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依然排在夸克搜索热门本科专业的首位,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人工智能、口腔医学、软件工程紧随其后。在排名前10位的热门专业中,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占比最多。
“其实在高职类专业志愿检索热度中,和人工智能相关的专科专业也在变得更热门,反映了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全新的就业机会。”夸克高考产品负责人夏雅曈说。
“我相信未来10到20年,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还会越来越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岳昌君说,“不一定非得把人工智能当做一个专业来学,还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应用,人工智能+某个专业也是很重要的。”
但各高校开设的专业眼花缭乱,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专业,越来越需要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品。
教育部近日部署做好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据介绍,各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结合实际,研发完善了志愿填报信息服务系统,免费向考生开放,提供权威的往年录取数据、当年计划数据查询服务,以及基于个人需求设置的志愿备选、推荐等功能。
但以往,有的地方的数据公布并不完整,导致市面上一些志愿填报工具准确性不足。
人工智能正在辅助考生提升报考效率,用户不仅可以搜大学、查专业,还可以提出个性化的志愿问题,得到由人工智能整合总结的回答,包括招录政策、院校专业、生活信息、升学就业等热门内容。
同时,对于第四批高考改革试点来说,由于首次采取新的志愿填报模式,对以往数据的可参照性也提出了挑战。
“比如今年的全省第1万名和去年的第1万名,甚至连考试选科都很对不上。针对首次新高考的这些考生,我们通过具体的算法和策略,争取让历史数据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参考作用。”夏雅曈说。
(作者:王峰 编辑:周上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