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热情拉满,战新产业高温

王雅洁2024-06-22 09:10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雅洁 一个月内,王强主持召开了五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称“战新产业”)专题动员会议。王强是一名地方发改局创新处负责人,也是地方战新产业项目的牵头人之一。

在当地政府看来,抢占战新产业,大力发展战新产业,是提振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战新产业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解决行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此,王强所在的地方政府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向上级汇报时,王强说:“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增加值显著增长,预估下半年会继续大幅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中国战新产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九大产业。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在政策的推动下,多地战新产业热度持续升温。安徽、东北、河南、陕西等省份出台了相应推动战新产业落地的措施,国有企业成为地方推动战新产业的抓手,这些企业陆续领到了战新产业的任务清单和新的考核标准。

一名西南地区地方政府人士称,今年秋季,打算落地万亿级战新产业集群,鼓励头部国企承担战新产业发展任务。和以往推进新兴产业实验室科研创新不同的是,今年要着重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目标。

与地方政府的热情有所不同的是,一些地方国企感受到了压力。为了完成战新产业投资任务,部分地方国企不得不“跑马圈地”拿项目,并调整立项流程。

战新产业热

王强今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推动战新产业发展。

他所在部门拟定的战新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战新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超百家,产值超百亿元,鼓励当地国企发挥产业链条上的拉动效用,尤其要在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抢占先机;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1%以上,并建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备、产业配套完善、亩均产出效益显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集聚区中,尤以铜箔特色园区、稀土特色园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色园区为代表。

王强认为,当地的战新产业规划与鼓励措施已经相对完善,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也足够;与之对应,当地还专门针对企业的战新产业考核、追责问责等方面推出了量化的规范。

参考国务院国资委的考核标准,王强也草拟了一份战新产业考核指标,新增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的考核,调整了战新产业科研占比考核的细项要求。在科研占比考核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比如以前的会议费用也可以算作科研间接支出,但按照新的标准,则不纳入其中。

这不是王强所在城市独有的策略。不久前,王强去省里开会时发现,同省其他城市也在战新产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王强说:“他们也认为战新产业是地方拼经济的一剂良方。地方政府通过推动战新产业不仅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集中度,还能进一步引导国企向主责主业聚焦,可谓一举多得。”

任务清单

李青刚从地方国资委领到了一份战新产业发展任务清单,这份任务清单详细规定了李青所在国企要进入哪些战新产业以及具体的项目考核方式。

李青所在的企业是西北地区的一家能源国企,按照监管部门对主责主业的发展要求,李青的团队需要重点攻克的战新产业包括氢能和储能在内的新能源行业。

在考核要求上,参照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战新产业的考核要求,李青所在的地方国资委,也新增了科研占比的考核要求,并明确了战新产业项目的科研支出要求。

地方政府的热情,落到李青所在企业,就是赶紧拿项目。

在一个风光项目的招标现场,李青面临着十几家竞争对手:五大发电集团和数家地方国企。各家价格差异非常小,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差距不到20万元。李青称,各家技术路线差异不大。换句话说,同质化现象严重。

即使面对同质化竞争,这些企业不得不积极参与,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提高战新产业投资比例。

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多家国央企了解到,相关监管部门今年新增了几项专门针对战新产业的考核指标,包括战新产业收入、增加值的占比和战新产业的科研支出占比等。

以前拿项目,主要考虑产业前景和利润回报,现在拿项目是为了“先活着”。李青直言,为了达到战新产业投资比例要求,企业需要不断上马新项目,上马后又需要现金流,只能继续拿更多的项目,签下合同才有回款,才有现金流。李青企业定下的2024年战新产业目标初步规划是,战新产业项目投资占比超70%,投资金额达千亿级别。

今年,为了争夺战新产业项目,李青观察到,国央企纷纷涌入战新产业领域,竞相布局。他认为,现在大家的战新产业规模已经上来了,下一步要想维持规模,还是得靠强大的现金流来维持,如此往复。

现在,李青所在企业对风光项目收益率的底线是不能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因为一旦收益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企业的资金成本就会吃紧。

在四处争取战新产业项目之前,李青曾尝试向集团申请资金支持,以帮助这些项目“输血”。不过,由于国央企有着较为严格的审计流程,集团能支持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支持方式都难以确定。

若是亏损

一家国企在2023年刚刚成立了“战新产业管理部”,集团内部刚刚定下目标:计划启动超百个战新产业项目,投资金额几千亿元。

这家企业的战新产业管理部负责人一方面通过不断上马新项目来完成战新产业投资指标,一方面又面临很现实的问题:亏了的话,谁来担责?

上述负责人已经面临被追责的风险。今年4月,她负责的一个战新产业项目刚刚夭折,由于没达到阶段性目标,监管人士在项目现场发问:“为什么没达到目标?”

该负责人也不知道该如何既保证创新,又能够保证盈利。她说,正在探索中,的确没考虑到现在这种情况。

监管人士继续追问:“为什么你们一开始没想到这些问题?”

该负责人指出,由于战新产业项目的技术要求较高,为了赶进度前期论证确实不够全面,对利润回报的预判也不够科学。该负责人也曾经和上级部门沟通过,能否建立相应的容错机制,领导让她“放手干”,但是实际操作中,依然没有量化的容错指标。

如何减少亏损的风险,是许多国企进入战新产业领域面临的首要挑战。

在一次国资系统内部会议上,曾有企业提出建议,希望建立容错机制,给企业留有空间,比如允许企业在战新产业项目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亏损,允许企业个别投资失败。

不过,一名国资人士说,今年的确讨论过科技创新的容错机制,但是经过考虑,最终还是决定先完善追责问责机制后,再根据情况研究完善容错机制。

一名陕西国企副总经理的方法是:在项目立项初期,上报一份事无巨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要对项目本身经济性展开多重测算,从经营周期成本收回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预先向上级说明项目前几年可能会出现的亏损,并详细列出可能造成亏损的原因和事由,预先核算出包括折旧在内的各项成本开支,然后再去推动项目审批流程。

调整

在最近的一次战新产业项目立项中,李青不再以投资项目立项,而是以科研项目立项,因为从国企的考核细则看,科研立项对项目收益率的要求更低,这类项目的关注点在科技研发和产业协同上。

对战新产业的追求正在改变一些国企经营者的行为逻辑。

以前做投资项目尽调时,李青会从法律、政策、人员鉴定、市场预判等多方面展开,现在则更多侧重分析国家政策和对未来的预判,这样效率更高,也更符合政策要求。寻找新项目的态度也变得更保守,李青用“保守的风投”来形容目前的战新产业投资,如果再能给项目找到一些风险对冲的方式,那推进起来就更安全了。

此前,一些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立项时,更加侧重对项目经济性的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周期也会更长,但在战新产业政策的推动下,项目立项和投资落地速度明显加快,为了尽快落地战新产业项目,一些国企主动压缩了尽调周期。

但对于这种加速,有的企业也持有更谨慎的态度。

上述战新产业管理部负责人的应对之策是“拖”。虽然集团已经定下规划,要上马超百个战新产业项目,但她所在的团队,尽量延长项目的验证、实证周期,特别是针对产业链里仍有很多难点和痛点、技术不成熟的领域,比如涉及氢能化工领域,更要慎重。对这类商业模式仍未跑通的项目,她决定等一等再推进。

该负责人说:“不能再砸那么多钱进去,说不定砸得越多,死得越快。”

面对这类项目时,她的另一个方式是“打包”,即在项目上报时,把类似氢能的项目和其他盈利比较好的项目放在一个大项目里上报。这样操作,整体项目就是盈利的,企业考核压力也会小很多。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强、李青系化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兼国资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国企国资等领域。擅长于深度分析报道、调查报道、以及行业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