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幅超120%!银行这类需求旺盛

谢忠翔2024-06-21 07:50

6月19日,广发银行2024年第一期200亿元永续债开始发行。

就在前一日,杭州银行100亿元永续债也进入发行流程。2024年以来,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下称“二永债”)等资本工具发行热度显著升温。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统计,截至发稿日,年内合计发行的“二永债”规模已达7675.5亿元,同比增长约125%。

分析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随着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净息差承压,对内源性资本补充造成一定拖累,商业银行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预计部分银行对外源性融资的需求有所上升。

年内发行规模同比增长125%

近日,多家上市银行发布公告称,完成永续债或二级资本债的发行工作,还有多家银行的发行计划正在路上。

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各大银行公告,2024年以来,商业银行“二永债”的发行规模和节奏显著加快,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上量,永续债同比增长5倍有余。

截至券商中国记者发稿日,商业银行年内通过上述两种资本工具合计发行7675.5亿元,较2023年上半年多发出约4263亿元,增幅约125%。其中,二级资本债同比增幅约60%,永续债发行规模同比增520%。

从发行主体来看,无论是占总发行规模多数的国有大行、股份行,还是占发行主体数量多数的城农商行,2024年以来发行规模均超出2023年上半年。例如,占上半年“二永债”发行规模六成的国有大行,年内已合计发行4560亿元,较去年上半年超出2100亿元;而股份行二永债合计发行约2140亿元,较去年上半年超出1615亿元。

另外,从发行主体数量上来看,今年完成发行的39家银行机构中,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有14家,显著超出2023年上半年;城农商行则较2023年上半年持平。

此外,监管加速批复,商业银行资本工具未来供应规模仍在扩大。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截至6月18日,年内已有至少10家银行获批新的发行额度,涉及规模约2400亿元。

除了二永债以外,国内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在今年5月试点发行首批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非资本债券。其中,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发行400亿元TLAC非资本债券。评级机构惠誉认为,未来几年一些银行或将用TLAC债务工具取代其部分到期或计划发行的资本工具。

国内首批永续债面临“赎回潮”

展望下半年,商业银行发行“二永债”补充资本的需求是否依然旺盛?多家机构分析认为,2024年“二永债”发行规模或将持续增长。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于2019年发行的国内首批商业银行永续债即将年满5年,一批银行即将迎来赎回行权日。

作为银行资本补充工具的一种,尽管永续债在理论上是可以永久存续的债券,但在发行时通常按“5+N”的形式,即设置了第五年可选择行使赎回权的条款。

Wind数据显示,2019年共15家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发行规模共为5696亿元,包括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渤海银行、交通银行等。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告显示,按照发行条款,上述15家商业银行于2019年发行的永续债,均在2024年迎来赎回权行权日。时间分布来看,永续债到期压力主要集中在下半年。

此外,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在2024年的到期规模也不容小觑。综合中国债券信息网发布的公告,2024年至少有58家商业银行和1家政策性银行面临二级资本债赎回(已剔除不赎回债券),合计规模5753亿元。总体来看,二级资本债到期压力主要集中在上半年。

一位研究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银行“二永债”如果仅赎回而不续发,必然会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通常而言,商业银行会选择续发,因而“到期潮”的来临客观上也引发资本工具发行规模的增长。

仍有较大资本补充需求

商业银行发行资本工具的动力,主要源自对资本补充的渴求。除了国有大行的TLAC监管压力,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相对狭窄也是需求的一大来源。

一位研究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由于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复杂,银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对银行盈利和内源性资本补充构成一定拖累,导致部分银行对外源性融资的需求有所上升;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稳步恢复,实体融资需求回暖,银行资本补充需求仍较强。

与此同时,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经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而“资本新规”也对银行资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团队此前发布的研报分析称,整体来看,资本新规正式实施之后,由于其更严格的风险管理和资本要求,中小银行竞争力将会下降,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被压缩,整体资本补充压力进一步提高。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此前表示,考虑到夯实中小银行资本的必要性,未来应完善相关政策,推动永续债等创新资本工具的发行主体扩容,支持中小银行建立多元化资本补充渠道,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券商中国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谢忠翔】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