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勇:遥远的宁厂盐镇

2024-06-20 08:00

巫溪县宁厂镇产盐,据县志记载,先秦有袁氏逐鹿,至县北宝源山麓,鹿隐而显出一洞。追逐者掬水解渴,水味咸重如卤,因此发现了汩汩流淌的盐泉。逐渐有人取洞中的流水熬盐。至其时始,熬盐的火光烛红整条峡谷,背盐的脚夫如蚂蚁般爬满山山岭岭。每日天不明,领队吆喝一声,头批背盐汉子迅速起身,从盐厂里取了盐巴,一步步的,翻越四面八方那些大岚桠。背盐子的身影,仿佛云雾一般,就消散在崇山峻岭之中。此情此景千百年亘古不变。至今在大宁河沿江石壁上,还可以看见很多方孔洞,呈水平线凿出,那就是古栈道的木椿孔。沿着这条古栈道,下到巫山县、上至岚皋县交货,便是最短行程了,再远行到中原或者云贵。长时间里,栈木被一双双赤脚踩断过无数次,石板被一双双草鞋磨出许多坑洼。背盐人的歇脚处,因运盐而兴,慢慢繁衍成一座座乡镇,譬如宁厂,终至人烟稠密。

半空中蜿蜒入云的青石路哟,那就是宁厂镇繁华闹热之时,随手抖出的一条条银链。

宁厂镇的盐场遗址,由三部分组成:龙君庙泉眼,盐厂遗址,皆处其北岸;古镇遗址,处于南岸。场镇中间那条小河叫做后溪。整个巫溪县,深涵万汇,尤其是大宁河遐迩闻名,仅仅山溪野水,既有东溪、西溪、南溪、后溪数条,俱为河之潺湲支流。后溪位于县北大宁河上游。巫溪北境惟山重水复,溪流颠簸,而古朴险峭,有些偏不以方位称,事出蹊跷。好事者往往想不通其中道理。不知非身临其境,绝说服不了自己,何况眼亦未见过的,为何不称之为北溪呢,须得见识见识。

盐泉位在龙君庙以内,名字叫做白鹿,是地道的一条自流井,《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说“当虞夏之际,巫国以盐业兴”,距今已有五千年之久。历朝历代引水熬盐。周慎靓王五年,宁厂镇便有了熬盐的举动。东汉永平七年,官府试图引宁厂盐卤到巫山,却没有获得成功。到了东汉建安十五年,刘备为了巩固荆州,下令加强对盐业的控制,废巫县而设北井县,是为巫溪建县之始。北宋开宝六年,该县设大宁监征盐税。北宋淳化二年,大宁监雷悦开凿了龙池、龙头以及分卤眼板,并在盐泉洞眼雕凿了一个石龙头,使盐泉自动从龙口流出,注入石池中,并于池前横置木板,上面开凿三十个洞眼,用木塞堵住,就可按需分配卤水。南宋嘉定年间的大宁监孔嗣宗,用竹篾制成碗口粗的牵绳,将绳子两端固定在河两岸的石柱上,再把输卤的笕竹吊在牵绳上,使北岸龙池所出的卤水便捷南输,解决了南岸各灶的卤水供应问题。从此宁厂南岸大量熬盐。明嘉靖年间,宁厂镇的盐产量占到了四川产盐的二成,《蜀中广记》称:“各省流民一二万,在彼砍柴供大宁盐井之用。”清代王尚杉有诗《大宁场题壁》曰:“沿江断续四五里,翁岩筑屋居人稠。”清康熙四年至乾隆三十七年,宁厂镇达到极盛时期,全场三百三十六灶,煎锅一千零八口,号称万号盐烟。民国二十五年,在宁厂设大宁盐税局,三年后更名为大宁盐场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奉命川盐济楚,加大盐业生产力度,为日军忌恨,曾派出七架轰炸机,投弹三十五枚,企图切断对抗战军民的食盐供应。

欲到宁厂古镇,须经巫山独特的剪刀峰,绕过十八罗汉峰,跨越大宁河索桥,沿后溪河西进。宁厂镇因盐兴,曾属巫咸国及其首府所在地,尔后设立起监、州、县,政权管理明晰,明清时期即中国十大盐都之一。百姓们过着一种“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的生活,深山老区中出现了“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盛景,镇中有过“吴蜀之货,咸荟于此”的盛况,甚至达到了“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的辉煌。那里没有战马嘶鸣,那里少见争强斗狠,那里天天夙兴夜寐,满目青山,半涧绿水,就那么轻松地度着日子,说是世外桃源也不为过。

作为一座老城,随着现代文明程度逐渐提高,盐原料的生活和工业价值趋于淡化,坐落在后溪河深山峡谷中的宁厂古镇,丧失了商业重镇的地位,即便南北高山横亘,东西峡谷穿透,依山傍水,可远古街道偏窄,三面板壁一面岩,七里半边的街颓然而失,那些竹木结构的老楼房,亦因临河悬空而建之故,下面斜立木桩,柱上支撑木楼,空余吊脚楼之称,已然东侧西歪,隐存倒塌之风险。惟有东南西北景色依旧。镇东屹立着青狮白象岩守卫宁厂,民间传说系观音菩萨坐骑所化,还有那一群似人非人的石墩,仿佛观音请罗汉的光景,谓之十八罗汉,曾是白莲教的据点。镇西一山耸峙,状若金字塔,名二仙山,山腰凹一洞,即远近闻名的仙人洞,不仅景物别致,且有着“一局残棋说烂柯”神奇传说,洞内石壁上,镌刻明朝状元罗洪先诗句,匆匆就阅过了。镇南的半山腰上,存留着一座女王寨,为李自成部将贺珍扎营抗清之地,女将军率众抵抗了十八年,而今仅寨墙、山门尚存。镇北宝源山麓那座龙君庙,迭经历代维修,今建筑为清代穿斗结构,屋舍凋敝,仅存基址和东厢房了,就是盐泉的出卤处。潺湲的后溪河从吊脚楼下穿过,把古镇一分为二,似得江南水乡之妙。南岸古镇于山崖之下沿河修建,绵延长约二三公里,也分东、西部区域布局,中间形成的小街,非常狭窄且近乎残破了。

在历史上,宁厂曾多次爆发过灶夫起义,公元一五零八年,盐场灶夫鄢本恕、廖慧起义,历时长达五年,义军人数超过十万,席卷西南地区六省市,比欧洲最早的工人起义早一百多年。树荫下笑谈,这次浩荡的反抗与斗争,或许可视为世界工人运动之源头。

反抗多少是存在着的,为理想而反抗,须人众被压迫到极致,才可能激发了罢。

多年没去过宁厂古镇了,常常在梦里,看见一泓溪水从深谷里穿出,百折千迴,直至剪刀峰前,方汇入清澈透底的大宁河。那剪刀峰立柄朝天,双刃豁豁大张,锋芒毕露,单等猎物就范。站在峰峦顶处,见后溪之上,宁厂古镇似一条斑斓的土黄色腰带,拴在峰与水的交接处,盘桓着无穷无尽的绵延山群。镇上居民很少,即便那些制作盐卤的工具,也生满了青苔与草梗,惟有盐卤还在小溪中汩汩流动,那即是一种失去,也是宁厂人淌过的幸福时光。

居民们都到哪儿去了?

当地居民指点,镇西那座山状如金字塔,巍峨高峙,名叫烂柯山。相传晋时王质上山打柴,看见二童子对弈山腰洞口,残局未终,斧柄已烂,方知确有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怪事。这是王质遇仙神话的又一版本。来到这云雾缭绕的仙人洞跟前,回首那烟津未改,令人莫名其妙,怪不得刘禹锡说:

怀旧空吟开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没有这样的红尘感悟,引出绝大警省,绝对写不出那些豁达清丽的竹枝词来的。

有人问过,盐是生活必需物资,产业怎会一蹶不振?当地官员说,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交通便宜之后,外地盐进入,价格不占优势;二是自流井的盐,含量不高,导致生产成本高企;三是制盐不如卖盐,无真假之顾虑,造成工人流失。其实,在盐池正对面,就是宁厂古镇。今之盐场,保留了道狭窄的街市,店铺从岩壁中挖洞而建,半洞半屋的,沿河住宿尽是吊脚楼,所以叫做半边街。亦有人评价岩洞特别便于防空。半边街并非只有半边,从东到西随山势水道而建,高矮错落,足足有一二里路长短。所以,这段河流上,竟然挂着五座吊桥。好奇者总想上去走一走,可看见那座藤制老吊桥,在山风巨手拨动下,强烈地摇晃起来,立刻打消掉许多人潇洒走一回的英雄念头,改而去走现代化的钢绳桥。人走钢索吊桥,哪怕又蹦又跳的,桥体依然不晃不摇,近乎过石拱桥了。

宁厂镇极似被群山吊起的一座旧桥,摇晃在古老与现代之间,一刻不停地供人类借渡。

后溪河涧水碧蓝,溪岸绿树成荫,白鹤在水中游来游去,一受到惊吓,蓦地踮起脚高飞翱翔。又突然惹起些感受,宁厂街上每一座吊脚楼,都似一只顾影自怜的白鹤。再认真地观看,这些巴人居处,俱为两层木楼,河岸堡坎承载着木楼主体,无数木柱斜插石坎中间,支撑着屋底角。凭空悬在水面的屋体,又像是带顶的封闭阳台,你推开后窗就可以伸根竹竿出去垂钓。后溪河流过宁厂古镇段,水很浅,因此很平静。河里堆垒的石块边,潜伏着一种只有两三寸长的小鱼,肉肥厚,极为鲜嫩,当地人称为麻柳鱼。不熬盐那就捕鱼吧。捕鱼方法非常原始,在竹筷子头绑上一根钢针,轻轻搬开石块,石下隐藏的鱼儿是不会逃窜的,猛一针扎在鱼儿身上,它就在劫难逃了。渔夫一针一条,快捷异常,一忽儿,积累起来小半碗麻柳鱼,带回家油炸了,饱饱的吃顿老酒,心愿满足矣。若把钢针换成鱼刺,这法子,真的显得很古老。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上游新闻】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