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晨烨 2024年伊始,光伏行业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欧美强化贸易壁垒、行业“内卷式竞争”激烈等问题,使得光伏全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期。
协鑫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共山在SNEC第十七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上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的价格纷纷跌破现金成本,量增价跌之下,整个产业链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从供需错配到价格下跌,从技术瓶颈到市场壁垒,光伏企业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新的出路?针对相关问题,在SNEC展会召开期间,记者与朱共山进行了深度交流。
在朱共山看来,当前光伏行业面临的困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性调整来应对这些问题。他强调,提高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是解决当前行业困境的关键。
同时,他也指出,光伏行业正处于“新质生产力”时期,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下为对话实录:
“目前行业已经触及到固有技术的天花板”
:你如何看待当前光伏产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境?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朱共山:目前,光伏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卷”和供需严重错配。
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的价格都跌破了现金成本,整个产业链都在承受巨大压力。尽管在最近的震荡周期中,光伏产业的整体产能扩大了大约3倍,但利润率却下降了70%左右。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欧美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导致外需减少、出口下滑,加剧了全球光伏市场的供需失衡。其次,供给侧的同质化竞争、资本盲目跟风、跨界企业的涌入、地方政府的招商力度,以及代建项目的驱动,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唯低价中标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整个行业陷入了“局部最优”而不是“全局胜利”的困境。
从更深层次看,这种“内卷”加剧还与整个行业对供需关系的误判有关。行业内现有技术的溢价和发电增益边际效益减小,技术上的突破不足以抵抗供应链失衡的变化趋势。
科技上限决定了产业上限,目前行业已经触及到固有技术的天花板,而准入门槛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竞争,导致整个产业链陷入“内卷”。
“企业应优化技术路线,避免同质化竞争”
:针对光伏产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你认为行业内企业应采取哪些策略和措施来应对和解决?
朱共山:首先,科技创新是关键,企业应当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高端智慧制造和低能耗生产,优化技术路线。
其次,企业需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避免盲目扩张和同质化竞争。当前市场上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本盲目跟风现象严重,企业应当更加理性地评估市场需求,谨慎扩产,避免产能过剩。同时,加强自身的技术壁垒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此外,企业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随着欧美等市场的贸易壁垒增加,中国光伏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通过技术输出和产业链抱团出海,建立全球化运营新优势。这不仅可以分散市场风险,还能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行业自律和合作也至关重要,企业应当摒弃短视主义,避免恶性竞争,形成基于“健康默契”的自发调节机制,共同维护市场秩序。通过行业协会等平台,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携手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我们也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实施力度,引导光伏应用端招标采购主体,彻底改变最低价中标模式。对于引领全球的重大科技迭代技术、碳减排指标全球优势突出且在全球脱碳技术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低碳科技产品,给予保护性、扶持性支持。
行业新趋势和新特点
:光伏产业进入“新质生产力”时期,你认为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和趋势是什么?
朱共山:光伏产业进入“新质生产力”时期,这个时期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技术革新加速,尤其是在材料和制造工艺方面。传统的制造模式正在被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高端智慧制造所取代。我们已经看到大基地在替代小基地,低能耗在替代高能耗。这种技术升级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能耗,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N型技术正在逐渐成为主流。曾经百花齐放的技术路线,现在正在被N型技术一统天下。N型技术的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使其在光伏市场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N型技术将继续引领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
另外,应用端的变革也非常显著。大资本、大基地的强势主导,使得产品研发更具针对性,场景牵引产品,终端定义价格。我们看到的趋势是,光伏产业逐渐从“产能+装机”向“需求+创新”转变。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尤其是在建筑一体化光伏、便携式电子设备、柔性光伏等领域,正在不断拓宽光伏产品的市场。
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正在共同起作用,通过提高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来进行结构性调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有助于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
我们看到全球光伏市场的增长潜力依然巨大。尽管面临贸易壁垒和市场波动,但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光伏产业的长期发展前景依然非常乐观。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光伏产业将在未来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光伏企业应当把目光投向更多新兴市场”
:在当前国际市场环境下,中国光伏企业应该如何制定全球市场战略,以应对不确定性和挑战?
朱共山:光伏企业自身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通过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性能,尤其是在转换效率、成本控制和耐用性方面,企业可以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技术领先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市场,面对欧美国家日益严格的贸易壁垒,中国光伏企业应当把目光投向更多新兴市场,如东南亚、南美、中东和非洲等地区。这些市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为光伏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企业还应该采取抱团出海的策略,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进入海外市场,不仅可以降低单个企业的风险,还能形成合力,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利用中国在光伏产业链上的综合优势,整合资源,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出口模式,是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有效策略。
当然,出海企业还要注重建立和维护国际合作关系,加强与海外当地企业、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了解和遵循当地的政策法规,积极参与当地的能源项目。这不仅有助于规避贸易壁垒,还能促进技术交流和市场拓展。
最后,企业要重视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信任,提升品牌影响力,在海外市场,品牌不仅是企业的形象,更是竞争力的体现。
“钙钛矿叠层电池增长潜力巨大”
:未来五年内,你认为钙钛矿叠层电池在市场上的增长潜力如何?实现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
朱共山:钙钛矿叠层电池在实验室条件下已经展现出极高的效率和优异的性能,技术上的突破为其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钙钛矿电池的叠层效率起点超过了晶硅组件效率的终点,这意味着在同等面积上,钙钛矿叠层电池能够产生更多的电力。未来十年内,钙钛矿叠层转化效率的理论上限可以达到45%,量产效率上限大概在36%左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钙钛矿叠层电池的性能将会进一步提升。
钙钛矿叠层电池的应用场景广泛,不仅可以用于传统的光伏发电,还可以应用于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便携式电子设备、柔性光伏等领域。其灵活的可调性与适配度决定了它可以与其他光伏技术如HJT、TOPCon等自由组合,进一步提升整体系统的发电效率和可靠性。这些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为钙钛矿叠层电池的市场扩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此外,产业链的完善和规模化生产的实现也是关键驱动因素。目前,中国在钙钛矿制备生态链上的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关键设备和主辅材的国产化,以及上下游工艺模块的协同迭代,为钙钛矿有效驾驭“复杂而敏感”的材料,实现稳定的规模化量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认为,到2025年,钙钛矿叠层组件的产能将陆续放量,2026年实现大规模制造,2027年全面实现叠层产能大爆发。
“光伏装机容量将快速超越火电”
:如何看待光伏与火电装机容量的比较?在你看来,光伏何时能超越火电,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
朱共山:根据最新的数据,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到了446吉瓦,累计总装机超过1600吉瓦,而全球火电的总装机容量为2130吉瓦。虽然目前火电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往后看,市场多元化和应用场景的扩展也为光伏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除了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农业光伏等多种应用场景正在快速发展,拓宽了光伏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我之前就预测,到2027年,光伏装机容量将超越火电,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现在来看,这一速度可能还要提前,按照当前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预计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规模就将达到490至550吉瓦之间,光伏与火电的装机差距会继续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