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钢的星空之旅

沈怡然2024-06-08 11:2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怡然 2024年5月,在济南高新区中国算谷的核心区域,济南卫星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济南卫星”)的基地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济南卫星正在该基地打造一个集研发、设计、制造、测试于一体的现代化卫星AIT(集成、总装、测试)中心,占地面积达75亩。随着一期项目的竣工,这里将成为济南卫星在卫星制造领域的主要设施。

济南卫星是山东济钢空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济钢空天”)的子公司。济钢空天则是济钢集团这一传统钢铁企业寻求转型的重要抓手。2019年济钢集团与中科院共同设立济钢防务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迈入空天信息产业。该公司后改名为济钢空天。

济钢空天副总经理、济南卫星董事长盛桂军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该基地预计将在2024年下半年正式投产,并在2025年开始在市场上发力。在未来2年至3年的时间里,济钢空天计划围绕空天信息产业,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逐步在商业航天领域站稳脚跟。“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济钢空天始终坚持走在转型的路上。”盛桂军称。

建设卫星生产线

盛桂军表示,这不仅是一个生产基地,更是济南卫星创新能力的体现。

参与研发与制造的人才来自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八院、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等单位。团队成员拥有超过十年的卫星项目经验,曾参与过载人航天任务、嫦娥卫星任务、风云气象卫星、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

然而这一次,他们所建设的生产基地与传统航天卫星的生产方式有所不同,这是山东省首个柔性化、智能化卫星总装制造基地。

盛桂军表示,生产基地建立了全虚拟仿真分析能力,这使得公司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卫星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这种先进的半物理和数字仿真相结合的方式,济南卫星能够进行单机验收、分系统验收、桌面联试系统模飞、卫星排故等。这些能力强化了测试工作,实现了问题的早发现和早解决,从而减少了返工,提高了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基地还配备了先进的数字化管控系统,实现了对卫星制造过程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数字化管理。这不仅方便了卫星的健康检查和出厂评审,也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透明化。

基地分为两期建设,一期预计年产20颗500公斤级卫星,二期完成后将达到年产100颗卫星的能力。

济钢的转型

作为济钢集团转型后成立的高科技企业,济钢空天承担着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链“链主”企业“龙头”的角色。

盛桂军表示,公司的战略布局是聚焦于打造一个集商业火箭、卫星、低空经济等实体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以“星箭一体化”为组织路线。

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济钢集团在2017年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2017年,作为一家千万吨级城市钢厂,济钢集团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停了全部钢铁产能。“当时仅用了短短33天就关停了650万吨钢铁产能,平稳分流了近2万名职工。”盛桂军表示。

此后,济钢集团进行了两年时间的艰难探索,寻找新的主导产业,希望确立一个新的业务方向。盛桂军称,当时考虑过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产业板块。

盛桂军表示,这些产业实则仍是围绕济钢集团所存续的产业进行盘活,效益并不明显。因此,大家逐步认识到,济钢集团的转型发展,其实不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升级,而是要找到真正长久发展的新动能。

盛桂军认为,此时,正是空天信息产业蓄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5G的大规模建设和6G通信的开启,信息技术产业已走过移动互联网产业并即将迎来空天信息时代。

自国家开放民间资本参与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之后,更多商业企业参与到以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为代表的太空领域。根据《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国内空天信息产业规模已超过4200亿元,2017年至2019年间复合增长率约为15.5%。预计到2025年,产业规模可能达到万亿级别。

到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被国家纳入新基建范畴,北京、上海、深圳、合肥、杭州等多地相继出台产业政策,扶持空天信息产业的发展。

这些快速增长的数据和国家的鼓励举措也让济钢集团看到了新的业务方向。盛桂军表示,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商业航天始终是新引擎的关键。其发展对于全球经济、科技、安全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如何进一步利用公司本身的优势?

盛桂军表示,传统商业航天在多数情况下是从应用和数据方向入手,并依赖融资来推动技术发展和市场拓展,而济钢空天利用多方优势进一步锁定卫星制造领域。

盛桂军表示,一方面,公司本身从事制造业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管理经验和资源,这些经验和资源在转型过程中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卫星的研发和制造是一个重资产、长期投入的领域,济钢集团作为济南市属国资委第一大国有企业,拥有一定的投资实力,在卫星制造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

2019年,济钢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一纸协议标志着济钢集团正式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此后,济钢防务技术有限公司(现山东济钢空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新的挑战

然而,在转向卫星制造的过程中,济钢空天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盛桂军表示,一个难题在于骨干型人才的匮乏。卫星制造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较高,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传统商业航天的人才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新兴的商业航天则集中在重庆、深圳、合肥及西安。相比之下,济南对卫星制造领域的人才吸附能力相对薄弱。

但是济钢空天并没有就此放弃。2023年12月,济南市发布了《济南市人才发展环境政策30条》(2024版)。依托该政策,济钢空天从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随着济钢集团人才机制的完善,济钢空天在卫星设计、AIT及卫星应用等领域引进了多位高精尖的行业人才。

盛桂军表示,另一个难题在于,该公司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突破传统制造思维的限制。

卫星制造从设计、生产、排期、测试及试验都体现了高度的复杂性、技术密集性和质量要求,这些特点使得卫星制造与传统制造业存在显著的区别,需要采用专门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来确保卫星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更关键的是,国家所鼓励的航天商业化趋势,与传统航天有着不同的目标导向和发展思路。生产和制造卫星的企业需要在保证卫星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单个卫星的制造成本,并加快卫星部署的速度,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盛桂军表示,由于之前并未涉足该领域,难免缺乏经验,在决策机制及管理模式上不够完善,因此导致在初期决策和管理时容易受到传统制造思维的影响。对此,济钢空天正在进行创新思维引导并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树立创新思维,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优化。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关注硬科技领域,包括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无人机、虚拟现实(VR/AR)、智能穿戴,以及新材料领域。擅长企业深度报道及上市公司分析报道。发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投资价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