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独资公募难念的“经”

北京商报2024-06-06 07:58

2021年6月,首家由外商独资设立的公募——贝莱德基金正式展业,距今已有三年。三年时间,外商独资公募如雨后春笋,接连获准设立并展业。在证券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支持和外资股东的布局下,部分早年成立的合资公募也被纳入外资体系,为国内公募市场注入新活力。但与内资机构在投资风格、资源禀赋、品牌辨识度等方面不同,也令多数外资公募未能在发展初期就发挥出“全球资管巨头”的实力,更有甚者还被市场质疑“水土不服”。下一个三年,外资公募将聚焦哪些业务的调整?新的发力方向又在哪里?

图片来源:壹图网

“水土不服”的贝莱德基金

2020年4月,合资证券、基金管理和期货公司的外资投资比例限制正式放开。“开闸”之际,国际资管巨头贝莱德金融管理公司和路博迈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率先提交设立公募基金的申请。2020年8月,获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后,贝莱德基金成为取消公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以来,首家由外商独资设立的公募基金公司。2021年6月11日,贝莱德基金正式展业,距今已近三年。但从饮“头啖汤”的贝莱德基金来看,头顶“全球资管巨头子公司”的光环,却未能发展得一帆风顺。

具体来看,展业三年,贝莱德基金已经历多名高管“换血”。2023年8月,贝莱德基金首位董事长汤晓东离职,由公司时任总经理张弛代任。彼时,贝莱德亚太区发言人回应称,中国区主管汤晓东在过去四年协助建立贝莱德的中国业务以后,表示希望探索贝莱德以外的事业机会。

直至2024年2月,有着高盛纽约总部、招行总行、贝莱德建信理财等丰富履历的范华履新贝莱德基金董事长,也让董事长一职空缺近半年的贝莱德基金终迎新“掌门”。

不过,新任董事长到位不久后,贝莱德基金的首任总经理也选择了告别。2024年2月23日,张弛因个人原因离任贝莱德基金总经理。在张弛离任后,由公司督察长、合规稽核部负责人、董事陈剑代任总经理,直至3月5日,陈剑正式担任贝莱德基金总经理,并代任督察长。

除董事长外,2023年7月,公司副总经理张鹏军也因内部工作安排原因离任,且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高管均于2020年9月开始任职,这也意味着,贝莱德基金多位创始高管成员相继离任。除高管变更外,贝莱德基金元老级“舵手”唐华也于2024年1月因个人原因离职。

高管离任频繁的背后,或也与贝莱德基金的产品业绩不佳有关。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4日,贝莱德基金旗下共有16只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其中多达10只产品成立至今的收益率仍告负,占比超六成,而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A/C分别以-39.21%、-40.04%的收益率垫底,该基金不仅是贝莱德基金成立后的“首秀”,也正是唐华此前“掌舵”的产品。

在高管离任、产品收益不佳的同时,贝莱德基金还一度遭遇负面消息。2023年9月,有市场消息称,贝莱德将从中国撤资,贝莱德基金旗下个别产品也将清盘。不过,这一消息随即遭到贝莱德的否认。针对贝莱德基金的后续发展规划,北京商报记者致电采访,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而今年4月,范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贝莱德基金已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

外资“鲇鱼”发展进度不一

贝莱德基金的“水土不服”,只是外商独资公募在华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其他新设立的外商独资公募来看,当前仍与贝莱德基金一样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在贝莱德基金递交设立申请后,富达亚洲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也于2020年5月递交设立公募基金的申请。2021年8月,富达基金获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成为我国境内第二家外商独资公募。同年9月,路博迈基金也被核准设立。

在政策支持下,外商独资公募被核准设立的速度也逐步加快。2023年1月,中国证监会核准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全资设立施罗德基金;2023年3月,联博香港有限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联博基金;同年8月,安联投资有限公司全资设立安联基金获准。

对于近年来新设立的外商独资公募而言,目前在管规模仍较小,尚未有机构的管理规模超百亿。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施罗德基金旗下分别有7只、3只、5只、1只产品,管理规模依次为43.21亿元、55.03亿元、59.92亿元、1.26亿元。

另一方面,今年二季度,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施罗德基金、联博基金旗下均有新基金成立。路博迈基金当前也有新品正在发售,旗下的路博迈安航90天持有债券拟于6月5日—26日发售。安联基金则刚刚在2024年4月获准展业,正在筹备新产品阶段,目前尚未有产品申报。此外,当前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施罗德基金、联博基金旗下还有新基金已申报,正等待中国证监会批复。

除外商独资设立外,在前述外资投资股比限制放开后,也有部分合资公募的外资股东谋求全资控股,多家机构当前已完成股权变更。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11月、2023年1月、2023年2月,泰达宏利基金、上投摩根基金、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外资股东相继获批实现全资控股,上述3家机构也因此更名为宏利基金、摩根资产管理、摩根士丹利基金。至此,外商独资公募数量增至9家。截至当前,还有范达基金等外资公募的设立申请等待获批。

在外商独资公募队伍逐步扩容的同时,相关机构的发展进程却不尽相同。从先“入场”的机构来看,此前作为合资公募在国内深耕多年的3家机构成立时间均超20年。公开资料显示,宏利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摩根资产管理分别成立于2002年6月、2003年3月、2004年5月。

不过,在当前9家外商独资公募中,仅摩根资产管理的管理规模超千亿。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摩根资产管理旗下共计95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全部管理规模为1308.95亿元,在数据可取得的199家基金管理人中排名第45。同期,宏利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的全部管理规模分别为702.68亿元、192.97亿元。

可以看出,3家机构成立时间虽相近,但管理规模却有较大的差异。在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看来,管理规模的差异不仅和各家公募成立年限有关,也和各家公司的经营理念有关,但一般而言,外资机构不会特别追求规模,更在意中长期发展。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则提到,管理规模的差异或是与不同机构的投资能力、公司治理、品牌影响力等因素有关。与内资公募相比,外资公募的优势在于有国际化视野以及先进的管理办法,但也存在本土化方面不如内资公募等劣势,因此在本土渠道、业务管理、人才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

持续加码中国市场

在发展初期的外商独资公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仍需“修炼内功”,合资转独资的机构如何在近200家基金管理人中突出自己的优点,也需要“下功夫”。

“外资公募要应对发展难点,需要从更加本土化做起,如多吸收本地人才,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高公司的品牌和影响力、号召力。同时,可以通过加强与国内基金销售渠道合作的方式,实现做大做强”。杨德龙说道。

贾志表示,外资公募也是市场化的个体,也需要尽快盈亏平衡,实现良性发展。部分外资公募在成立初期,高起点建设叠加高配公司团队,难免会遇到经营压力。同时,外资公募还是要发挥投研上的优势,控制好成本,用稳健优异的业绩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实现良性发展。

尽管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但部分机构看好中国长期发展趋势和在华展业的信心并未动摇。富达基金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首批在中国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外资资管公司之一,富达看好中国的长期发展趋势,并且致力于在中国市场的长线投资和长期发展”。

此外,摩根大通资产及财富管理部首席执行官欧朵思在近期也公开表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的兴趣正在上升。此前,安联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奥利弗·贝特也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表示,安联正在加强对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业务布局,非常期待能够在中国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下获得公募基金和养老金投资管理资质。

值得一提的是,在看好中国市场的同时,外资公募也不断加码中国市场,多家机构自成立以来多次增资。例如,5月28日,联博基金公告称,经股东联博香港决定,公司的注册资本由2亿元增至3亿元。今年3月,路博迈基金完成自成立以来的第3次增资,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加至4.2亿元。2月,富达基金也将注册资本由此前的1.3亿美元增加至1.6亿美元,这也是富达基金成立以来第4次增资。此前,贝莱德基金也在2023年7月第三次增资,注册资本从此前的7亿元增加至10亿元。

展望中国市场发展前景,富达基金股票基金经理周文群表示:“宏观方面,今年以来,国内经济仍处于不断复苏的进程中,经济活动正在反弹,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而同时经济复苏较为分化,外需强于内需,基建及地产相对偏弱。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宏观调控措施将避免大水漫灌,方向上更加精准有力。展望下半年,重点关注财政政策端进一步发力对内需的支撑,同时也会积极关注提高股东回报等资本市场改革措施所带来的长期机会。”

摩根资产管理中国研究部策略专家俞一奇也提到,目前A股整体处于相对低位,下行风险可控;在经济边际企稳的情况下,市场或将逐步回归合理的定价逻辑,出现Alpha赚钱机会。一方面,供给主导的上游资源品和AI等新兴产业趋势值得长期关注;另一方面,一些行业的供需关系逐步改善,龙头公司逐步走出底部区域(消费电子、锂电、机械设备、养殖等)或将出现较好的投资机会。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