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在调研中发现,在一些学校吃辣条有流行跟风的现象,比如有同学带了一包辣条到学校分享,其他同学为了有共同的话题,也会买辣条吃辣条,就形成了一种辣条社交,”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中国肥胖联盟常务理事傅君芬教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食物流行文化是影响儿童青少年摄食行为的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而硬币的另一面是,超重肥胖率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成为威胁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傅君芬教授介绍,在“十三五”期间,其所在医院的全国多中心研究对23万余名从幼儿园到高中,覆盖430所学校的3-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超重肥胖率约23.2%,其中超重率为15.5%,肥胖率为7.7%。对比“十一五”期间全国流调数据,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之间均存在差异。
事实上,超重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比我们想象中更多。
傅君芬教授指出,“十余年间,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而儿童肥胖有70%至80%可延续至成年,使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发病风险增加2至5倍。及早采取科学干预措施,对提升儿童青少年身体、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披露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根据体质指数(BMI)分级,6-18岁男生中,16.4kg/㎡-24 kg/㎡属于超重,17.7 kg/㎡-28 kg/㎡属于肥胖;同年龄段的女生,16.2kg/㎡-24 kg/㎡属于超重,17.5 kg/㎡-28kg/㎡属于肥胖。
“根据我们的流调结果,对比2009年-2019年的十年前后,总体肥胖率分别为11.9%和12.4%,但总体超重率由17.1%升至19.1%。从区域来看,北部地区8-13岁儿童肥胖率最高,在18.8%-23.6%,西部地区3-6岁的男童肥胖率在18.1%-28.6%”,傅君芬教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个突出的变化是,过去十年间,浙江、上海等东部地区肥胖率从5%上升至8.1%,超重率从13.7%上升至17.5%,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目前为肥胖流行的中风险区。”
以浙江杭州为例,傅君芬教授分析指出,“近年来杭州的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和生活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伴随的便是外卖及外出就餐等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无疑促进了儿童肥胖超重发生率的上涨。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汇聚在一起,对杭州原本的清淡饮食习惯带来了一定改变,重油、中盐等高热卡饮食逐渐流行。此外,孩子更容易摄入蛋糕、面包等高脂高糖高密度的食物”,均可能是导致东部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增势迅猛的原因。
除了区域差异,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在性别和年龄上也各有不同,傅君芬教授进一步介绍,“近年来男孩肥胖率远超女孩,且呈逐步上升趋势。从年龄上看,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即8-9岁左右),超重肥胖率开始出现明显上升趋势。”
事实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因素等等都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因素。”傅君芬教授解释,“肥胖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也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肥胖率的快速增长,行为和环境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傅君芬教授举例提到,如胎儿宫内的营养状态,特别是过小的早产儿、巨大儿,远期肥胖并发症发生率都会提高。此外,家庭及学校长期且频繁的加餐行为,容易导致儿童青少年的胰岛功能紊乱,其摄食行为,也容易受食物成瘾性、食物流行文化等因素影响。
作为一种疾病,肥胖是诱发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傅君芬教授介绍,“从我们收集到的超4000例住院肥胖患儿的数据来看,不少出现了并发症,其中有超56%的患儿有非酒精性脂肪肝,47%的患儿有高尿酸血症,而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脂蛋白异常、代谢综合征等均超25%。”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即是挑战之一,其中,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由此看来,通过防控儿童肥胖降低慢性病带来的危害迫在眉睫。同时,儿童时期是培养其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往往会持续一生。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不仅能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也将对其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重要影响。
“但对比我国数量庞大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群体,实际上临床就诊的患儿仅是冰山一角”,傅君芬教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超重肥胖患儿,临床常见包括生活干预、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三种方法。”
“减重适应症涵盖儿童青少年的药物十分有限,在生活干预和药物治疗后仍无效的情况下才会寻求减重手术,所以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都属于后期手段。”傅君芬教授进一步指出,“从门诊数据看,约5%的患儿属于病理性肥胖,其余95%都属于单纯性肥胖,大部分患儿是能够通过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逆转的。”
“例如我们倡导‘三餐一床保卫胰岛’计划,即在早、中、晚餐之外,除了饮水,不再进食饮料、牛奶、饼干、水果等零食,在此基础上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胰岛好好睡觉。”傅君芬教授强调,“胰岛作为控制血糖稳定的重要器官,如何保卫胰岛?最重要的就是在晚餐后到第二天早餐前的这段时间禁食。”
生活方式干预看似简单易达,但也需要形成“家、校、医”的闭环管理体系。
“从医院端看,我们也协同内分泌科、营养科、心理科、心血管科、消化科、中医科、少儿妇科及普外科等进行多学科诊疗(MDT),一次性解决患儿问题。但我们也发现很多家长在孩子的饮食行为上指导不足,甚至是存在抵触医生建议的行为,最终导致患儿治疗成果不佳,进而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等。” 傅君芬教授表示,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联动家庭和学校,全方位全流程防控儿童青少年肥胖,尤为重要。
为积极防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在2020年10月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强调,全国目标以2002年-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2020年-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为实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零增长奠定基础。
转载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作者: 韩利明,朱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