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自卑?在深度阅读中扩展表意空间

曹林2024-06-02 16:51

写作者常有一种“语言自卑”“文采自卑”,这种自卑遏制了他们的表达冲动,总觉得自己的语言过于贫乏和平庸,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词儿,难出文采。同样一个事物,同样一件事,别人能够写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但自己干巴巴地描述,找不出词儿,拽不出词儿,拿不出手,干脆就保持沉默。没有让自己兴奋、让他人惊艳的表达自信,就不会有写作的冲动与欲望。

问题出在哪里?这种语言干瘪和单调,说明一个人的表意空间过于狭窄。丰满丰富的语言,对应的是思维中的“表意空间”:表意空间大,这个语料系统里就有很多词语支撑输出,去描述不同的事物,在五光十色的语词中去体现貌似相同的事物间的细微差别。表意空间小,可调用的词就那么几个,无法用贴切的语言去表达目光所视和内心所思,多姿多彩的美,只能感叹一句“好美”。就像柯勒律治在《传记文学》中所说,退化的词汇“好美”使多姿多色的整个景象失色,伟大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功能就是,描绘隐于语词之后的生动情感。

媒体反思过年轻人的“文字失语症”和“词穷症”:如果把“狠狠地”“谁懂”之类的网络感叹词和社交表情包剔出自己的“词典”,就不知道怎么开口说话了。表意空间狭窄,就是语料系统过于单薄单调单一,此中有深意,欲语却无言,无法用丰富的语言去表达生动的意象、深刻的意义和深藏的意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丰富的表意空间,将明月的美、海天的阔、情人的怨、相思的愁,写得那么通透。看沈从文在《边城》中写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刘震云回忆当年读北大时的场景,细节把那个时代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整个北大就一个澡堂,那个时候男同学的头发都特别短,女同学的头发都特别的长,而且不是现在的发型,是大辫子。那个时候也没有洗发液,只有海鸥牌洗发膏。所以到了礼拜六的晚上,燕园充满了海鸥洗发水的香气。我穿行其中,感到很幸福。

表意空间强大,在语词中就将人物个性和时代特点“深描”出来了,跃然纸上。作家,是一个拥有强大文字表意空间的职业,他们能将普通人觉得很平常的事物,用不平常的语言表达出来,让那个事物“凸显”出来。文学,本身就是“语言的突出”,让语言以及背后丰富的情感和事物被看见。扩展表意空间的首要途径,就是丰富的文学阅读,不是那种只看情节和冲突的普通阅读,而是进入文字细节、琢磨语言美感的深度文本阅读。

有30年高考语文阅卷经验的北大中文系漆永祥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谈到过深度的文本阅读对提升表意能力的重要性,有学生向他表达了自己“想法很多,可是写不出来”“拽不出来词儿,同样一句话,别人写得很好,自己写得很烂”的困惑。漆教授问学生喜欢看什么书,学生说爱读《西游记》。教授便谈起了《西游记》三打白骨精那回文字的精彩:每次妖精出来时,都有一段话来形容其长相打扮,美女是“月貌花容、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老婆婆“两鬓如冰雪,弱体瘦伶仃,颧骨往上翘,嘴唇往下别”,老公公长得“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等等。如果阅读时记下了这些,下次写美女、写老婆婆老爷爷时,就不至于只有“女神、老态龙钟”了。

学生惊诧自己读《西游记》时怎么没看到这些。别说这个中学生,可能多数人读这些经典时,都只是停留于“情节”层次。如果看书只是浮光掠影地追着情节,跳着阅读,追剧情和高潮,关心孙悟空什么时候把白骨精打死了,当然就感受不到语言的魅力,无法形成“文学素养”的积累。我们的四大名著之所以是经典,关键不在于“故事情节”,情节对国人早就耳熟能详了,故事母题被翻来覆去地重拍、讲述和演绎,没有任何悬念。经典在于其思想和语言,尤其是语言,经得起不断地品味琢磨。阅读对人的滋养,很多时候就是语言对人的涵养,让人开口能说出不一样的语言。

语言是我们思想的家园,一个人写作所用“语料词汇系统”,往往都源于阅读时无意识的沉淀。“风景如画”是一个很有内涵的词,为什么我们会说“风景如画”而不会说“画如风景”呢?行走在草原上,哇,这里的草原跟天空真像windows桌面!诗人和艺术家提供的角度,教我们懂得了如何去审美,如何去捕捉和感受美。站在庐山下感受到瀑布之美,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赋予我们的;站在海边看到月亮升起时的感动,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带给我们的。经典对人的熏陶,是无法离开语言这个媒介的。一个人的表意空间,正是他的日常阅读带来的。阅读之眼界,就是自己语言的边界,而语言的边界,就是一个人理解大千世界的边界。

读书,如果没有这种深度的文本阅读,不超越“人物纠葛”而去进入语言细节,无异于买椟还珠。同样读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有人只记住了名字,记住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记住了表情包式的“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有人却学会了如何形容一个人的霸道,也学会了如何骂人不带脏字地去形容一个人的厚颜无耻。这就是读书的差别,深度文本阅读才能真正提升表意空间,支撑着一个人下笔时能用丰富的语言去描述多彩的世界和复杂的人。

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词,叫“语料库”,比如当下热议的ChatGPT,它遵循着“大数据、小任务”的生成逻辑,喂养足够的语料进行训练,才能完成某个小任务,按你的要求写一篇小作文,它生成的作品受到算法和语料库质量与数据的约束。比如,因为英语更国际化,信息更多元,那么英语语料库的数据比其他语言语料库的数据更丰富与多样化、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生成的信息也会更丰富和准确。写作其实遵循着同样的生成逻辑,日常阅读就是语料库的积累,你的语料库词汇丰富,表意空间强大,写作生成的内容,当然也就词汇丰富。

我们写作的时候“找词儿”,其实就是在语料库里“搜寻”合宜的词去表意,把眼前事物所激起的“心中所思”恰当地表达出来。“搜寻”是无意识中、瞬间完成的行为,“语料库”的表意系统为想法匹配一个合适的、最能表意的词汇。在深度的文本阅读中,那些语料已经融入表意的思想血液中,你是用那些“表意语料”进行思考,“想法”到了,“语词”就到了。

古人要求儿时背诵经典,即使不理解也要熟读背诵,不是没有理由的。童子功,背诵的过程,就是积累语料库、扩展表意空间的过程,当时虽然不理解,但已经在“最佳记忆年龄”让那些好词佳句融入记忆,有了一个强大的表意空间,待到用时便能脱口而出。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曹林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曹林】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