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斌, 李婧/文 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全国上下已经着手在技术创新上大干一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技术创新?
创新主要分为激进性和渐进性两种类型。激进性创新是指重大和核心新技术的发明与突破,这类创新不仅投入大,而且还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成功,其对整个产业甚至经济会产生颠覆性作用。而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的技术或者生产工艺进行改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这类创新的影响力虽然没有激进性创新大,但投入相对较小,见效也较快。
渐进性创新也包括现有技术的推广与扩散,例如通过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和进口先进设备,将国外已成熟的技术运用于本国的生产和经营。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或者说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的侧重点亦有差异。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处在世界科技前沿,对他们来说,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是推进自主的激进性创新。
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他们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他们就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发达国的先进技术并加以改良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也就是说,技术创新的侧重点应是通过鼓励外国直接投资、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等方式模仿、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开发出适应本国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生产工艺和经营模式。这种渐进性创新虽然无法带来世界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和突破,但却完全可以用较少的研发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其和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从而大幅提高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国民收入。
我国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技术上的巨大进步,目前我们在5G、新能源、电动车和高铁等技术领域已经处在和发达国家并跑甚至领跑的地位。但是,我们的综合技术水平仍然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例如,从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个衡量技术水平的通用指标来看,目前我国工业平均技术水平仅为德美日等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 在生产性服务业现阶段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的差距更大。 虽然美国对我国的科技围堵意味着我们不得不通过自主创新解决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但基于我们的综合技术水平和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这个国情,推进创新不应该好高骛远,而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侧重点应放在推进“渐进性”的技术创新。
未来几年应侧重于继续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缩短与前沿国家的技术差距,等到在大多数领域我们的技术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时再图谋将技术发展的重心从模仿、利用等赶超性的技术进步转向独创性的激进性技术创新。
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奇翁等学者曾数次撰文阐述渐进性创新对提升生产率的显著积极作用。在他构建的理论框架中,技术创新使得企业在行业内部获得垄断地位并收获垄断利润,这是企业从事科学研发工作的主要动力。而一旦新技术发明之后,外溢效应促使其他企业争相模仿,逐步追赶至技术前沿水平,与创新领导企业共同展开技术竞争,瓜分垄断利润。此时,市场上技术水平差距不大的企业为了争夺垄断利润,将会更积极地从事研发活动,从而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个描述微观层面的经济模型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科技创新与模仿。当各国之间技术水平和生产率水平存在大差异的时候,通过模仿而获得新技术的净收益(收入减去成本)往往高于自主研发创新,同时新引进的技术通常已经经历过他国实际应用中的检验,使得应用过程中的风险降低,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失为迅速提高生产率的良策。
当然,仅靠模仿并不能使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超越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完全可以将其提升至三到四倍,在未来二十年接近前沿国家劳动生产率的50%—70%。当各国之间的生产率差距缩小到足够的水平时,自主研发创新的收益将会超过模仿,促使各国纷纷投入自主创新。从中外发展经验的角度来看,过去四十多年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也是一个不断引进新技术,进口先进机器设备和专业人员,在模仿中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优势,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三来一补”等经济活动,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国内企业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例如,从1990年至2013年,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12倍,进口的机电设备等增加了4.4倍。2023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26%,超过所有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的同期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一些领域内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其中突出的案例有中国的手机产业。最初,中国手机业的发展几乎全部依靠外商投资与贸易加工。时至今日,中国本土的企业在多年学习、模仿外国先进技术过程中茁壮成长,涌现出像华为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手机制造商。环顾周围,上文中提到“渐进式”的创新模式,即发展中国家先通过学习、引进并模仿发达国家先进技术,逐渐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以成功实现经济增长的案例并不鲜见。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中后期均有类似经历。去年,我们的人均GDP约为1.2万美元,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最有效地推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盲目追求高投入、高风险的自主激进型创新,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有可能得不偿失,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激进型创新都会成功,并迅速转化为可应用技术的。当然,我们在此处强调以模仿为主的“渐进式”创新,并不是一味要忽视自主研发的重要,更多是在现行国情下的一种更有效率的选择。
经济学理论和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模式的创新是可以有效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未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学习模仿的过程同样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当技术进步使得国内外水平差距收敛至一定阶段时,自主激进创新将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新驱动。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说,未来五年的重心仍应该放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强和发达国家的全面经贸合作,通过建立一个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增强政策的一致性和可预期性,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等渐进性式的创新活动以促进经济高效增长。同时,政府也应当逐步提高对教育和科研等基础创新的投资,为企业进行自主渐进性创新提供更多支持和更宽松的条件。
屈宏斌,现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李靖,澳大利亚养老基金大类资产配置与研究部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