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共享”员工,责任边界不能模糊

宋波2024-05-30 14:50

近段时间以来,“共享员工”受到不少招聘企业的青睐,“共享程序员”“共享设计师”“共享财务”成为不少企业的用工新选择。但相关争议也不少,有人认为“共享员工”还不如外包,劳动者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随着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灵活就业已逐渐成为就业市场的新常态。“共享员工”这一新型用工模式悄然兴起,为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一抹亮色。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以“共享员工”的身份,参与到各个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中。这一新兴用工模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用工的灵活性,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正如任何新兴事物都需经历成长的烦恼,这一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共享员工”作为劳动法认可的用工形式,本应是双方共赢的良策。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企业却利用这一模式的灵活性,将“共享”变成了“随意享”,导致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出现了模糊地带。企业因未签订劳动合同而随意解除合作,出现争议不知向哪个单位主张权利,劳动者在遭遇意外或工伤时维权无门,这些都是当前“共享员工”模式中存在的痛点。对此,某大厂“共享员工”就深有体会:“相比于正式工,‘共享员工’的福利待遇要差一大截。组里的正式员工聚餐娱乐时从来不会邀请‘共享员工’,向他们请教问题也要小心翼翼。”

要理清“共享员工”模式中的权利义务关系,首先还应回归到劳动法的基石上。根据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在“共享”员工时,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劳动者在作过程中享有合理的报酬、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保障措施。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履行对劳动者的培训、晋升和职业发展等责任,为劳动者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具体而言,在“共享员工”模式下,厘清权利义务的关键在于签订详尽的“共享员工”协议,企业应详细约定工作时间、地点、内容、休息、劳动保护条件、劳动报酬标准和支付时间与方式、工伤责任划分和补偿办法等关键条款。通过这些明确的约定,可以确保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享有合理的权益保障,同时也能够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相关劳动保障部门也应建立完善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及时处理劳动者的投诉和纠纷,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总之,“共享员工”模式虽好,但责任边界不能模糊。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层面的问题,更是道德和伦理的底线。只有通过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完善的制度设计,才能确保这一模式健康有序地发展。希望各方携手努力,共同为企业“共享”员工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安全的用工环境,实现企业与劳动者的和谐共生,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宋波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宋波】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