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安富建
上山遗址,被认为是东亚水稻最早驯化地。
2024年5月2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公布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Rice’s trajectory from wild to domesticated in East Asia》)。研究揭示出,上山遗址水稻起源从过去认知的稻作农业“万年起源”推至更早的年代:至少2.4万年有野生稻的人工采集,1.3万年前开始了野生稻驯化前的栽培。
浙江上山文化遗址(以下简称上山遗址)记录了世界农作物从野生、采集、驯化到农业起源最早、最连续的证据。早在约10万年前,野生水稻就已在上山文化分布区域存在。
该项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健平研究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蒋乐平研究员、临沂大学的于禄鹏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吕厚远研究员,为共同通信作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健平研究员和吕厚远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
01
上山文化遗址记录了东亚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过程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曾统计,到2020年,我国有明确测年层位、公开发表的早于一万年的水稻考古遗址只有两处,一处是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洞穴遗址,一处就是浙江省浦江县上山文化旷野遗址。
上山文化遗址群分布图 图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22年,国际权威著作采纳东亚最早水稻驯化证据9400年,9400年证据来自浙江上山遗址,上山遗址被认为是东亚水稻最早驯化地,而且认为应该存在更早的水稻驯化过程。
有关农作物驯化过程,学术界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包括野生采集、驯化前栽培、和完全驯化。
本次研究借助光释光测年结合碳十四测年发现,
至少在10万年前,野生稻在上山遗址生长;
约2.4万年前,野生稻开始作为采集资源被人类初步开发;
约1.3万年前,开始了野生稻驯化前的栽培;
约1.1万年前,最终实现驯化,完成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标志着稻作农业的起源。
10万年前野生稻的发现,改变了长江流域冰期没有野生稻传统认识。而野生稻的存在是稻作农业起源的必要条件。
有了野生稻,才能开启驯化过程,出现栽培稻。
针对此次新发现,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蒋乐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特别开心看到我们2.4万年和1.3万年的时间节点,即在目前确定上山文化年代的1万年更早之前,人类已经对水稻进行干预”。蒋乐平曾指出,上山文化为“栽培水稻起源于中国”提供了最早的证据。
13000—11000年前,上山文化区开始了水稻驯化前栽培,11000年前开始的稻作农业起源。这个时间点,与西亚小麦/大麦开发、利用与其驯化的时间几乎同步,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改变了对于世界农业起源格局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研究还表明:水稻驯化至少经历了3000年以上的漫长过程。过去,有学者提出中国水稻的驯化或在 9000 年前后迅速完成。
02
找到了上山遗址水稻起源的自然基础
野生稻的存在,是(水稻驯化)的必要条件。有驯化稻就应该有野生稻,但上山此前一直没有发现。
之前的研究多依赖于定居村落的宏观遗存。
此前,上山遗址曾发现水稻遗存,还发现了最早的陶器,带有稻壳印痕的陶质大口盆,可能用于盛放米粒;附着稻植硅体的石刀、石磨盘和石磨球,可能当作收割、去壳的加工工具。
上山遗址“万年一粒米”
上山遗址陶片(含稻谷)
这些水稻栽培、收割、脱壳加工、食用的证据,也是人类走向定居的表现。但是,上山遗址缺乏自然基础——野生稻在哪里?上山遗址是否有比人类活动痕迹更早的野生稻的存在?
本次研究发现补上了水稻农业起源的关键一环。
据了解,来自全国13个单位的19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这项研究,包括张健平, 蒋乐平, 于禄鹏, 郇秀佳, 周力平, 王昌盛, 靳建辉, 左昕昕, 吴乃琴, 赵志军, 孙瀚龙, 于炤元, 张国萍, 朱江平, 吴振雷, 董亚杰, 范宝硕, 沈才明, 吕厚远。
文博时空长期关注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国农业起源,曾邀请此次上山遗址研究的参与学者之一、中国最资深植物考古学家之一、“浮选法”引入者,也是赵志军教授分享二十余年来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植物考古学家赵志军:追寻“三星堆人吃什么?”,万年农业起源“浮”出|访谈》。围绕水稻、小麦、小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绘制一张“中国农业起源图谱”。
此外,对上山遗址稻作文化曾有专文报道,《万年一粒米:上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丨新知》。
本文参考:
《事关10万年 上山文化重要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我县召开》,浦江发布,2024.5.25
图片 | 安富建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