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幸食》出版: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的中国美食探索之旅

曲鹏2024-05-29 13:25

“中国菜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品味并欣赏中国菜?”这些问题的答案,对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而言,不仅是她对美食的不懈追求,更是她的人生使命。在长达三十年的中国美食探险之旅后,她以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为我们揭开了中国美食的神秘面纱。

“君幸食”一词,源自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狸猫纹漆食盘,食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君幸食”,意在劝君享用美食,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扶霞在英文原版书的扉页上选用这三个字,不仅与书名Invitation to a Banquet相得益彰,更彰显了她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崇高敬意。

书中每一章都以一道经典菜肴为线索,从麻婆豆腐到东坡肉,从虾籽柚皮到刀削面,作者以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和热情的“局外人”视角,追溯了中国美食的历史脉络、地域特色及其发展轨迹。与她前两部作品《鱼翅与花椒》和《寻味东西》相比,本书不仅延续了其风趣轻松的笔触,更融入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和深刻的人文思考。正如陈晓卿在推荐语中所言,本书“给中国传统烹饪智慧找到了全球性参照和现代性诠释,眼界开阔、考据精深”。

多年来,扶霞在世界各地品尝美食,她与各地的食材商、厨师和美食家深入交流,在典籍和食肆中体味中餐的独特韵味。她的作品不仅探讨了稻米与大豆的文化渊源、外来食材的美味诱惑,还深入佛教素食的历史,展现了中餐传统的智慧,回应了时代的提问和挑战。《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汇集了她三十年来的中餐历史和实地研究,堪称对中国饮食里程碑式的致敬。

本书第一章“开宴序”,以扶霞儿时最熟悉、英国的中餐外卖店必备菜肴“糖醋肉球”为引,讲述作者与中餐的深厚情缘,以及西方对中餐的偏见。最后一章则以“杂碎”为结,强调中国菜在全球的受欢迎程度与其被误解的矛盾,呼吁关注中国风味的传承与创新。中间的二十八章分为“灶火”“天地”“庖厨”和“餐桌”四部分,二十八道菜肴依次登场,恰似“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

“灶火”部分探讨中餐的起源和烹饪哲学。从“蜜汁叉烧”说开来,介绍早在上古时期,中国人便认为烹饪是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善于用火对生食进行加工;通过“白米饭”强调谷物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引用《齐民要术》等典籍讲述农耕文明的发展;从杭州特色美食“宋嫂鱼羹”的“羹”引申至古代祭祀文化及治国之道,表明“和谐”是中餐的核心;“苦瓜排骨汤”更是对扶霞时刻挂在嘴边的“药食同源”思想进行了深刻剖析,《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药典被她信手拈来,其对中餐的历史研究之深实在令人叹服。

“天地”部分介绍食材的选择。扶霞与好友阿戴一同深入田间地头,探讨饮食与环保的关系,展现中国人在食材选择上的智慧,同时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食材的甄选还同口感密切相关,扶霞甚至为读者列出了一张“关于‘口感’的简短、古怪且不详尽的汉语词汇表”,其中包含“嫩、酥、劲道、软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等等几十种形容词,拼音结合对应的英文词汇,堪称面面俱到。

“庖厨”部分大谈中餐烹饪技艺,“锅塌豆腐”一篇更是附上“蒸、烩、炒、煸、熘、炝”等数十种中餐烹饪术语的中英文对照及简要解释。“一品锅”中对味精的客观评价、“糖醋黄河鲤鱼”里对口味搭配的细致分析、“鱼生”对奇妙刀工的呈现,还有“刀削面”和“小笼包”中就面食与点心文化的探讨,可见扶霞开展美食田野调查的广泛与深入。

“餐桌”部分则仿佛邀请人们围坐一席,畅谈食物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展现了中餐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餐作为全球最早的饮食文化之一,既广受欢迎又充满神秘色彩,诚如扶霞在书中所述,中餐“是艺术、是工艺、是魔法;是厨师刀下霜雪般飘落的鱼片、是升腾的锅气中舞动的肉丝、是在蒸笼中膨胀的小米/大米粒、是酱缸酒罐中训练有素的微生物大军、是小小厨房中百味的幻化、是原材料的七十二变。从鸭舌到柚子皮,万事万物都能变成食物,给人们带去愉悦”。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记者:曲鹏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曲鹏】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