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艳明 5月2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交通银行联合主办的《跨境人民币观察》问卷成果展示与交流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长江经济带院长涂永红发布《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对2024年3月31日前收集的1657家企业答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本轮调查发现,企业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主动性增强,超过七成企业使用人民币开展跨境贸易结算业务。企业不仅在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也在寻求更多与人民币相关的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化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从使用场景来看,企业不仅在日常跨境贸易结算(72.98%)和外汇交易(57.13%)中广泛使用人民币,也将其应用于其他金融活动领域。
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积极动机涵盖了资产安全性、风险配置、现金管理以及收益可观等多个方面。根据《报告》,近七成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是出于对“资产安全性”的考量,近一半企业为了优化“风险配置”,约35%的企业是出于“现金管理”的需要,约30%则认为人民币“收益可观”。其他方面考量包括客户需求、地缘政治和交易方便等。
《报告》指出,跨境人民币业务也存在亟需弥补的短板。首先,特定业务参与比例较低,例如只有19.18%的企业进行了人民币贸易融资;16.18%的企业使用跨境人民币现金管理,离岸人民币相关的各种业务的应用比例也普遍较低。
第二,政策太复杂,一致性和兼容性较差。涉及跨境人民币使用的法律法规可能包含众多条款和细则,这些规定可能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和交易类型中有所差异,使得企业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63.84%的企业认为跨境人民币结算面临的主要障碍是政策复杂,43.23%的企业认为法律法规的兼容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三,交易对手对人民币接受度较低。这表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交易对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担忧、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场景受限、对人民币相关业务流程不熟悉等问题。
第四,存在资本流动障碍与风险对冲困难。有45.78%的企业认为资本流动障碍是跨境人民币结算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20.07%的企业反映风险对冲的衍生品工具存在不足;约30%的企业认为人民币汇率波动是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和跨境直接投资的主要风险。
第五,金融服务网络的覆盖面和深度不足。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未能吸引足够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参与提供人民币金融服务。
《报告》指出,使用人民币开展跨境结算对企业而言是减少资产风险、降低汇率风险和成本的根本途径,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个层面需要共同努力,扎实做好以下工作,以取得更大成效。
在政府层面,《报告》建议,第一,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第二,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解读,为企业提供清晰、稳定的法律环境。第三,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增强国际合作,为国内投资者提供更多海外投资机会,拓展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场景和范围。第四,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和境外贷款业务,支持境外央行、国际开发机构、跨国企业集团等在境内发行熊猫债,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在境外发行人民币计价证券。第五,营造良好的人民币国际使用生态,确保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稳步推进。第六,支持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第七,优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推广数字人民币,完善跨境支付系统。
在金融机构层面,《报告》建议,第一,创新金融产品,解决企业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难点和堵点问题,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第二,加强跨境合作,扩大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参与者范围,使其成为更受广泛认可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主渠道,提高人民币清算效率和安全性。
在企业层面,《报告》建议,首先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风险管理培训,通过期权、期货等金融工具锁定汇率,可以降低未来汇率波动的影响。其次,积极利用跨境人民币业务便利化政策,如税收优惠、结算便利化等,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增加人民币使用场景。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表示,跨境人民币业务迅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功能日益显现。地缘政治冲突、全球供应链重组以及政策不确定性等因素深刻影响了人民币跨境使用。尽管人民币在境外交易量大,但主要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以贸易为主,投融资占比仍小。《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应持续推进,未来问卷设计应更多从企业和交易对手视角出发,研究数字人民币和“一带一路”项目。
交通银行国际部二级专家徐达表示,《报告》中“近七成企业选择以人民币结算出于资产安全考虑”给其很大启发。交通银行提供多种非居民账户体系,为企业跨境活动和风险管理提供重要支持。监管部门发布政策,支持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企业政策诉求仍然强烈。尽管境内暂无人民币外汇期货产品,但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已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产品,并将其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中重要套期保值的工具,这可作为未来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