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武氏祠:刻在石头上的家教全书|访古

文博时空2024-05-28 08:30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从临沂出发,在滕州博物馆稍作参观之后,我就直奔嘉祥,去考察那里的武氏祠。对于武氏祠,我是慕名已久,对于石祠中的许多石刻形象,我已经熟记在心。我也知道,武氏祠的许多作品已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标志性图案,比如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的黄帝像、联合国水利馆中的《大禹塑像》以及我们熟知的《伏羲女娲图像》、《荆轲刺秦王》等,均取自嘉祥武氏祠的画像石。

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

尽管心中有所准备,但看到武氏祠(正式名称为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中的画像石,仍是令我震撼不已。其内容的博大、思想的深邃和艺术的精湛令我目摇神移,即使走出博物馆,仍是久久不能平静,觉得一定要为文详细做一介绍,遂爬梳材料,成此访古之文。

01

武氏祠的兴建与发现

武氏祠又名武梁祠,实际上是武氏墓群的一座祠堂。武氏墓地是一个至少埋葬了三代人的家族墓地,包括第一代的母亲、第二代的武梁和武开明、第三代的武斑和武荣。它位于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北,时代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即公元147年至189年间,建造共历时42年。

武氏祠中的子母阙

这座武氏祠堂,先是武氏第二代武梁兄弟三人为其母建造了双阙和一对石狮,后来陆续建起三座祠堂,即武梁祠、前石室和左石室。武氏祠画像石所包含和展示的,主要是武氏家族墓葬的双阙与3个石祠内的石刻装饰画。

武氏祠中的狮子塑像,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狮子塑像。

后代关于武氏祠的著录,先是欧阳修在其著作《集古录》中记录了武荣碑和武斑碑中的碑铭,后来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参照欧阳修的《集古录》,记载了武斑碑、武开明碑、武梁碑、武荣碑中的铭文并加以评论。

到南宋时期,洪适的《隶释》和《隶续》不仅集录了武斑碑、武荣碑、武梁碑中的碑文及武梁祠中画像石上的题字,更将铭文与画像分为两部分分别加以评述。洪适还根据武梁碑的碑文,将其命名为《武梁祠堂画像》,这是武氏祠堂首次正式命名。但后来金兵南下,为抵御金人,宋人开决黄河大堤,嘉祥被洪水淹没,武氏石室也被淹没于地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武氏祠的石碑,这也是中国早期石碑的形制。

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夏秋之际,黄河南段屡现险情,河堤抢修完成后,运河河官黄易在济宁嘉祥查阅县志时,发现一段记载:“县南三十里紫云山西,汉太子墓石享堂三座,久没土中。”黄易好古,尤谙金石,随即前往勘察挖掘,而后推断石刻并非汉太子墓,而是已经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武氏祠。黄易为撰《修武氏祠堂记略》、《前后石室画像跋》、 《左石室画像跋》及《祥瑞图跋》。武氏祠的重现引起了轰动,前来观摩、传拓者络绎不绝,黄易对此极感忧虑,乃号召金石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筹款,对画像石予以保护,身为五品官员的黄易捐出了十四万钱。

对保护武氏祠有大功的黄易画像

而今的武氏祠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与“三孔”“故宫”等地位相当。武氏祠博物馆有阙室、画像石展厅和西长廊三个陈列室,保存汉画像石46块、汉碑2块、石狮与石阙各一对,以及嘉祥县出土的其他汉画像石和各代碑刻。

02

武氏祠画像石的内容

武氏祠画像的题材内容可大致分为神话传说、经史故事、现世生活三种类型。

神话传说部分极为瑰丽精彩,主要包括人类始祖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等仙界领袖及远古帝王,天界水府“自然神灵”,龙凤图腾、仙人出行及“四方神灵”,各种奇禽异兽、祥瑞灵异等。这类内容通常刻在石祠山墙的顶部。因为神仙、异力等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高高在上的,所以要安排在最高处。而与之相关的“车马人物”,即表现墓主人显赫地位的出行图,通常布置在比较核心的后壁和小龛的横额长石上,位置通连山墙,是表示与神灵相通。

关于西王母,要稍微多介绍几句。西王母又称“王母”、“金母”、“瑶池老母”、“王母娘娘”等。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汉代前期,传说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又称昆仑山)的石洞中,是一个人面兽身的怪物形象。成书时间稍晚的《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形象由半人半兽的凶神变成了帝胄出身且多情的贵妇人,还能和穆天子相互赋诗歌咏,具有雍容华贵的气质。至此,源自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逐渐完善丰满,西王母的形象由老变少、由野变文。道教产生后,西王母信仰被道教汲取,成为道教中“女仙之首”、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管宴请各路神仙,在人间掌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还给她配备了一个相对应的东王公。

伏羲和女娲

西王母

东王公

经史故事部分内容最为丰富,占据面积最大。主要包括帝王诸侯、圣贤名臣,如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刺客,如荆轲刺秦王;孝子贤孙,如曾子、闵子骞、孝孙原谷等;义士善人、贞妇烈女。表现历史名人及忠勇义士、节妇烈女、孝子贤孙人物故事的画像旁边还有针对所刻人物的题铭和赞语。

刻石从上到下,第二层为赵氏孤儿,第三层为周公辅成王,第四层为车骑

曾子尽孝

现世社会生活部分最为逼真翔实,主要包括车马出行、人物聚会、谒见讲经的场面;庖厨宴饮、切割屠宰、汲水和全面生活图景;狩猎捕鱼的劳动场面;乐舞百戏、杂技棋艺、武术格斗等;军事战争场面;楼阁、亭台、阙桥等建筑物。这类图像通常是表现墓主人奢华生活的,往往位于祠堂中心后壁的明显之处。攻战图一类则安排刻在了祠堂的西壁下方,因为从五行观念上来讲,西位下方属于“金呈杀”,适合战争斗杀题材。

神仙出行、傩戏、狩猎等场面

水陆攻战图

武氏祠画像石众多画像石中,篇幅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以单幅或多幅的画面讲述《左传》《论语》《列女传》等故事的系列画像石,其中以“荆柯刺秦”最为引人瞩目。画面正中为《史记》中“投匕中柱”的形象化。柱子右边是绕柱奔跑的秦王嬴政,秦皇的下半身是背面,上半身则为正面,以此凸显秦王的惊慌程度。柱子左边的荆轲虽然被两名武士抱住,但双手高举,头上的长发直直向上方挺出,表现出“怒发冲冠”的形象。

荆轲刺秦王

03

武氏祠画像石的教化功能

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画像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

仙人出行图

画像石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它们不仅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展现了华夏各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还大力宣传忠孝节义、仁礼智信的事迹与楷模,再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化内容;更展现了汉代社会的风俗习尚有助于后人了解当时的经济、军事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黄帝像

大禹像

武氏祠画像石上的每一个故事,都在向后人展现着东汉人的精神、思想,讲述着东汉人的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和宗教信仰,堪称是后人了解东汉的最强、最完整参照物。它可以带领你穿越到两千年前,与古人对话。在这些写满汉代历史的天青石上,汉代的思想在闪光,汉代的浪漫生活活灵活现。

古代艺术工匠们,用他们智慧的双手为现代人展示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用他们自由而奇异的想象,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仙乐飘飘、亦虚亦实的神话世界。徜徉在这些美轮美奂的石画当中,人们已经很难分清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是在仙界还是在凡间,工匠们已经将天上和人间、神人和凡人糅合在了一起,企盼向往着能够过上一种神仙般的世俗生活。

孔子见老子

“孔子见老子”这一画像似乎内容非常简单,但是这一幅画向我们展现儒道两位始祖互敬互学的场景,同时又宣传了以孔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即尊老敬贤、尊师重教等。武氏祠画像石第二展现的主题就是以忠诚义士、侠客烈士等为主角的忠勇仁义的故事,除了“荆轲刺秦王”之外,还有蔺相如完璧归赵、要离刺庆忌、曹沫刺桓公、专诸刺吴王、豫让刺赵襄子等。之所以会突出这一题材,主要就是为了弘扬英雄主义精神,为国家利益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主要就是为了弘扬英雄主义精神,为国家利益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秦始皇泗水捞鼎(右)

武氏祠画像石表现题材最多是孝子孝孙、贞妇烈女等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来源于《孝子传》、《列女传》等历史典籍,都是人们熟知的。其中所绘列女系列,着重选取了刘向《列女传》中“贞顺”和“节义”故事,多记录寡妇或丧兄女性,目的是告诫家族女性后人要尽力抚养武氏后人、延续家族荣耀。由此可以发现,武氏祠汉画像石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教化,就是通过石像上的故事来为人们树立榜样、进行道德训诫。

西王母、孔门弟子、车骑图

武氏祠画像石已被视为全人类共同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氏墓群石刻与希腊瓶画、埃及金字塔并称为“世界三绝”

武氏祠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如此丰富,从现实到历史、从真实到想象、从社会实践到道德伦理,几乎涵盖了人们能够想见的所有领域,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将武氏祠画像石称为“中国汉代家教全书”,是十分贴切的。不过我看完之后,觉得有一点遗憾的是,相对于如此丰富精美的画像石,展览场所实在是过于狭小偪窄了!画像石的陈列,有的过于高耸,有的紧贴地面,加上有的以玻璃罩起,有的位置太暗,有的受光线直射,实在是令观赏者感到困难。如果这些石刻能有像青州博物馆佛像那样好的陈列条件,相信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观赏学习。

作者介绍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