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协议期满接续采购于天津开标,根据国家医保局信息,本次接续采购共有6000多家医院参加,填报需求量58万套,比首轮集采略有增加,其中髋关节28.6万套,膝关节29.4万套。与首轮集采结果相比,本次接续采购中选价格稳中有降,平均下降6%左右,实现了稳定集采成果、确保群众长期受益的目标。
据了解,2021年9月人工关节国家集采结果公布——人工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人工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价82%,从国际较高水平降至国际较低水平。国家医保局指出,集采落地2年来,人工关节中选产品使用量超110万套,占所有人工髋膝关节的使用量比例超过90%。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院长助理兼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接续采购有三个“增加”——报需求的医院数量增加,人工关节整体报量增加,以及申报企业数量增加,从拟中选企业的数量来看,2021年是44家企业中选,这次有54家企业中选。从这些数量增加一定程度上可以切实看出各方参与集采的积极性均有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民族经济研究室主任姚宇进一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本次接续采购不论是采购量和价格均出现了一定变化,随着首次集采产品落地使用,特别是价格水平大幅度下降之后,患者越来越能理性地决定是否手术,医生也在新的价格信号引导下,让关节置换手术回归到真正的治疗目的之上。
“中国的人工关节需求量和价格体系都在往理性的方向发展,本次国家医保局设计的续约规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以期让人工关节耗材的实际临床需求更加契合临床治疗工作。” 姚宇表示。
促进企业理性报价,中标价贴近复活线
根据国家医保局信息,本次接续采购共有54家企业的167个产品中选,其中既包括首轮集采中选的主流内外资企业,也有部分新企业,中选产品供应更加多元。中选产品的价差平均从首轮集采的2.8倍缩小至1.1倍,市场竞争更加公平,企业供应更有保障。
一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本次接续采购企业报价集中贴近规则二复活线,超低价和高价基本没有出现,企业中选价差基本在100元以内,报价非常接近。
虽然本次接续采购中选价格整体平均下降,但其实各企业不同产品价格有升有降,据上述业内人士梳理,相比上一轮报价,爱康医疗髋关节半陶提价750元左右,膝关节提价724元,春立医疗髋关节半陶降价700元左右,膝关节新中选,威高骨科髋关节半陶提价390元左右,膝关节提价110元,大博医疗髋关节半陶降了1400元,膝关节提价620元。
对此现象,姚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本次参与投标企业的数量增加以及复活价规则设置等因素,都在促进企业更加理性地投标报价。
国泰君安研报分析,本次集采中具有较大参考意义的两条价格线分别为复活线及规则一b条款线(数值等于复活线95%),规则一b条款线也即剩余量分配的“保底线”。就结果来看,多数企业以复活线为锚,整体中标价格区间接近复活线而非规则一b条款线,竞争较为良性,结果好于预期。
姚宇表示,参与集采的企业进行投标,都是自愿参与、自主报价的。首次集采时,谁也不知道企业诚意如何,究竟愿意减价多大幅度。通过第一次集采报价、中选和产品落地等多个环节,医保局基本探索出了人工关节耗材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能够公平地让价格处于市场、企业、医生和患者都能接受的范围。企业也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报价超过了患者的承受能力或超出了医保局的预期价格范围,那么大概率会在集采竞争环节出局。
“本次接续采购规则在原先的价格区间内进行了细化设计,因素之一是医保局更加看重企业后期更可靠地完成供应和配送,因为首轮集采时,仍然有部分企业对中标之后要向全国市场供货的要求理解不到位,还在根据人口多少、经济发达程度的指标设计供货模式和产品价格,经过近两年来的实践和博弈,企业和医院双方对集采规则和供货要求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企业对产品的报价也越来越理性。” 姚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蒋昌松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本次接续采购的价格平均下降6%左右,波动不大,一定程度上证明首次集采就已经产生了较为合理的价格,企业们基本还在围绕以前价格上下小幅波动,也可以看出接续采购的规则给了企业比较稳定的预期。
“其实不只是人工关节和胰岛素等,其他药品和耗材未来可能都是这样的节奏,即通过首次集采竞争产生合理的价格,后续接续采购维持这一合理的价格水平,这有利于市场和临床使用的稳定。”蒋昌松表示。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人工关节接续采购还把履约情况纳入了竞价考虑因素。《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协议期满接续采购文件》显示,对履约良好的企业按照竞价比价价格乘以0.98后调整排名;对履约不佳的企业按照竞价比价价格乘以1.02后调整排名;其他申报企业直接按照竞价比价价格排名。
姚宇表示,带量采购的“量”覆盖全国,企业要切实做到保障各地区的及时可靠的供货,如果还想着“挑肥拣瘦”“投机取巧”,对部分偏远欠发达地区供应不积极不及时,影响当地老百姓的就医诊疗,这不仅仅对以量换价制度产生负面影响,更可能给企业诚信带来不良记录,甚至会遭受相应的处罚制裁。
采购量变化背后的多重因素
除了价格,本次接续采购的具体采购量也出现了部分变化。
根据国家医保局信息,在集采落地中,髋关节中,耐磨性能更好、安全系数更高的新一代含陶瓷材质髋关节产品比例从集采前的87%上升至95%,患者使用人工关节的材质结构将更加优化。
而本次接续采购中,总计填报需求量58万套,比首轮集采有所增加,从具体类别来看,髋关节产品系统采购需求量285995个,与首次集采的305542个相比减少了6.4%,膝关节产品系统采购需求量295567个,与首次集采的231976个相比增加了27.4%。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注意到,部分企业产品的报量与首次集采相比产生了明显变化,部分变化幅度甚至超过90%。
需求量升降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影响,而是涉及产品使用更加理性以及覆盖了更多基层患者等因素。
影响人工关节耗材下降的因素,不仅仅是耗材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也可能来自其他替代性的治疗方案的影响。姚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在人工关节集采落地过程中,医生群体的诊疗习惯发生了变化,过去在“带金销售”模式的刺激之下,部分不必要的手术方案可能会被推荐,现在价格回归理性,以及医疗行业规范逐步升级之后,医生在治疗关节病时,也在趋向于寻找新的、非手术的替代方案,帮助患者得到康复,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医院的康复科规模明显扩大,以及各大学的康复系招生数量也在明显提升。
“要知道,若非迫不得已,患者一般不会选择关节置换,过去在扭曲的价格机制下可能会出现非理性的医疗行为,所以集采其实十分有利于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促进医疗服务行业回归科学和理性。” 姚宇指出。
对于需求量上升的因素,姚宇表示,降价不仅减轻了患者负担,也提高了关节置换术的可及性,对基层患者的覆盖率明显提升,特别是在部分县级以下、风湿病比较严重的地区,以前花费十几万对双腿进行关节置换,是一般老百姓不敢想象的事,但现在几万块也能得到同样的治疗,就有了更多患者愿意手术。
“如此一来,中国的人工关节耗材市场规模也扩大了,在这个过程中,外资耗材企业销量上升了,国产品牌的产品销量也上升了;因为价格低廉,更贴近偏远地区的基层市场,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得更快。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些舆论认为中国市场正在驱赶外资品牌产品,正在用国产替代进口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姚宇强调。
对基层覆盖面的增加似乎也正在促进国产品牌技术的提升,姚宇指出,国产品牌报的量可能很多都来自于基层需求。“之前有外资企业认为自己掌握有核心技术,报价高高在上,但经过首轮集采,国产企业已充分认识到集采政策是重塑中国人工关节耗材市场的机遇,就会投入更多研发和提高服务质量,那么医院的需求量也会逐渐增长,而且本次中标企业数量增加、签约时间延长,都给国产品牌企业提供了更稳定的预期,让他们能有更坚定的信心来配合集采工作。”
蒋昌松进一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人工关节产品整体比较成熟,各家企业的产品性能接近,那么就要看谁的成本控制更好,谁的配套服务更优。
据国金证券研报分析,本次接续采购国产企业报量份额显著提升,替代趋势有望延续。从医疗机构报送的各产品系统采购需求量来看,天津正天、爱康医疗、春立医疗、威高骨科等企业报量在各类别中名列前茅,相比首次关节带量采购报量份额有显著提升,未来有望继续凭借产品技术及制造成本等优势扩大份额,国产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增长的趋势还将延续。
转载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武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