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就业环境变化,自由职业,新兴职业,以及移动办公的兴起,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这也让一些大学生与父母的择业观差异更加明显。多数青年人表示,父母更偏向让自己寻找“体面”“稳定性更强的工作”。和父母的就业分歧,让许多人觉得在择业时倍感压力。
在民间,素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和“听人劝,吃饱饭”的说法。指长者或者家长的人生经验指点可以帮助后辈年轻人规避一些生活中的风险,让他们少走弯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大众观念的不断进步。老一辈的“经验之谈”有时便不能作为年轻人发展直接的参考依据,也不能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明确的择业方向。年轻人的就业是一个“寻路”的过程,有可能他们在兜兜转转之后,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职业,什么职业真正适合自己,什么职业经历可以为自己带来收获……
其实对于父母而言,他们介入子女求职,希望他们的孩子从事“体面的”“具有社会认同的”“受人尊敬的”职业,也是出于一份朴素的爱子之心。但有些职业,可能在老一辈所处的时代中是香饽饽,放到现在却未必尽然。世殊时异,新兴职业不断涌现,有价值的职业逐步易位,每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在变化,又怎么可以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二十年前的热门行业放到现在未必依然热门,二十年前不被看好的行业可能在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之后焕发生机。老一辈又何必将旧有的就业择业观念代入现在呢?“形而上学”的就业指导有时非但帮不到年轻人,而且容易让他们走弯路。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家长,还是青年自己,都应该树立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没有什么职业注定“低人一等”,也没有什么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职业从业者要受人歧视。破除社会的“就业滤镜”,才能减少许多人面临的就业困惑和家庭择业分歧。到大城市去能就业,到乡村和基层去也能就业;成为父母所希望的“教师”“公务员”是就业,在民营企业中工作,成为个体工商户也是就业;安安稳稳是就业,大胆创业也是就业。就业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不能拿着一把刻度固定的尺子去界定它。
同时,解决与父母的就业分歧,还需要年轻人多同长辈交流,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老一辈与新一代,他们对于行业和岗位的理解和考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必须要把道理讲通,讲明白。年轻人可以说明自己为何要从事某个职业岗位,从事该职业能让自己收获什么。只要父母可以理解他们的看法,那么背在年轻人肩上的压力,担子和包袱就会小很多,他们在择业时也就相对轻松和自如。
必须明白,年轻人就业既是为了养活自己,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对于老一辈来说,他们不必将手中的风筝线攥得太紧,适当放手,“风筝”或许可以飞的更高。而对于青年来讲,他们即便“不听劝”,也要在心中有一个明确的就业规划,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探索出独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