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行一季报出炉!

秦燕玲2024-05-06 19:43

4月29日晚间,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业绩。从营收、净利等核心表现看,今年一季度,三家国有大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不过,今年一季度,三家银行继续发挥国有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主力军角色,科技金融成为各家大行的加速布局领域,同时,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各大行的发展成效进一步凸显。

核心业绩指标下滑

根据各家银行的A股财报,今年一季度,农业银行归母净利润为703.86亿元,同比下降1.63%;营业收入1860.21亿元,同比下降1.76%,其中利息净收入1445.35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90.37亿元。

建设银行归属于银行股东的净利润为868.17亿元,同比下降2.17%;营业收入2009.28亿元,同比下降2.97%,其中,利息净收入1497.31亿元,同比下降2.19%;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92.78亿元,同比下降8.69%。

中国银行归母净利润为559.89亿元,同比下降2.9%;营业收入1608.18亿元,同比下降3.01%,其中,利息净收入1127.12亿元,同比减少46.22亿元,下降3.94%。

服务新质生产力加力提速

不过,今年一季度,三家银行继续发挥国有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主力军角色,聚焦实体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统筹金融资源投放,助力经济回升向好。

具体来看,截至一季度末,农业银行贷款总额为23.9万亿元,较年初新增1.2万亿元,增速5.5%;个人贷款余额8.6万亿元,新增5428亿元;对公贷款余额14.2万亿元,新增1.4万亿元。

建设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较上年末增加1.17万亿元;中国银行人民币贷款比上年末增加0.88万亿元,增长5.25%。

从贷款投向来看,今年一季度,三家大行重点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开展业务。其中,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俨然成为各大行的重点发力领域。

农业银行表示,一季度科技金融加力提速。制造业贷款余额超3.3万亿元,新增3737亿元,增速12.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超1.4万亿元,新增2394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7万亿元,增量超6000亿元。

建设银行则表示,通过健全服务与支撑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达到2.68万亿元,科技贷款达到1.80万亿元,均实现较快增长。

中国银行指出,全方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截至3月末,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客户近2.8万户,贷款余额超42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新增281亿元,较年初增长10.75%。

特色业务巩固发展

在此基础上,各大行的特色业务与比较优势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例如,截至一季度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已突破9万亿。县域贷款余额达9.4万亿元,新增6227亿元,增速7.1%,高于全行1.6个百分点,余额占境内贷款比重达40.1%。

涉农贷款余额7.20万亿元,新增6469亿元,增速9.9%,高于全行4.4个百分点,余额占境内贷款比重达30.8%。其中,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相关领域贷款余额9971亿元,新增1526亿元,增速18.1%,高于全行12.6个百分点。

农业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谷澍此前在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农行的县域贷款增长计划中,对粮食安全领域和农户的贷款投放将十分关键。

“讲到县域,首先要讲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谷澍指出,今年农行在粮食安全方面贷款计划增长2000亿元以上,余额要突破1万亿元。同时,谷澍强调,农行的信贷投放要进一步彰显“三农”本色,农户贷款的增量稳定对稳住农行个人贷款业务基本盘至关重要。

中国银行则表示,今年一季度,全球化、综合化特色再巩固。“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全球化优势进一步提升。全力服务跨境债务资本市场,牵头协助新开发银行发行60亿元、亚投行发行30亿元熊猫债。深度参与跨境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清算量均保持第一。

压舱石作用凸显

国有金融机构的角色定位中,除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还有一项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从资产质量及风险抵补能力看,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截至一季度的不良率较年初均有所下降,分别为1.32%、1.24%和1.36%,较年初分别下降0.01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和0.01个百分点。

风险抵补方面,农业银行表示,贷款拨备覆盖率303.22%,资产拨备延续逐年提高态势,总量超过万亿,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较强水平。中国银行指出,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199.94%,较年初上升8.28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指出,一季度强化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风险管理,持续加大不良处置力度,高度重视新兴领域隐藏的各类风险。加强精细化管控,全面推进成本管理,持续强化数据治理,保证数据安全,各类风险总体可控。

来源:证券时报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秦燕玲】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