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去年职业索赔投诉量高达24.6万件,近8000人年投诉量超过10件。还有人在一年内以“无证拍黄瓜”为由向1372家餐饮店提出高额索赔。4月28日下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与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联合举办了第二期“提振消费维护权益”大讲堂,就“职业索赔现象对消费信心与营商环境的影响”这一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以“无证拍黄瓜”向1372家餐饮店索赔,是职业索赔的一个典型事例,因为此举有敲诈勒索的嫌疑,人们往往持谴责、反对态度。然而,人们难以挑出职业索赔的法律“毛病”,因为,索赔行为不违法,商家也愿打愿挨,自愿赔偿。人们反对一个合法却不合理的行为,说明制定、执行的法律有“漏洞”。
首先,是法律严苛。有的法律“一刀切”,不能适应千姿百态的生活、工作场景,在管控商品生产、经营、销售环节用力过猛,闹出笑话。以卖凉拌黄瓜为例,商家需要在食品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内增加冷食品生产销售项目。为此,商家要配置一个不低于5平方米用于凉菜制作的专间,专间内要有独立的空调、空气消毒设备等,这才有卖凉拌黄瓜的资格,否则,是无证经营。卖凉拌黄瓜能挣几个钱?算算经济账,大多数商家不会去办证,行政许可的高“门槛”给职业索赔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次,是执法严厉。有的商家愿意与索赔者“私了”,是担忧索赔者向相关监管部门举报,遭到高额罚款。比如,2022年8月1日大洋网报道,安徽多家餐馆因出售“拍黄瓜”,被处以5000元罚款。如此高的罚款,让商家承受不起,索赔者虽然消费动机不纯,但索赔金额远低于罚款,两害相权取其轻,有的商家只好答应索赔要求。职业索赔者敢于向商家“叫板”,相关部门的严厉执法是原因之一。
治理荒唐的职业索赔,需要堵上法制“漏洞”。一方面,要完善法律制度,实现法理与情理的统一,让法律设定契合生活实际,维护人们认同的常识常理。例如,2023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对拍黄瓜、泡茶等简单食品制售行为,作出了简化许可的规定。终结了出售“拍黄瓜”的高“门槛”,从法律源头堵上了职业索赔的“借口”。另外,要合理执法。针对“无证拍黄瓜”行为,有的监管部门对商家首违不罚,索赔者失去了拿捏商家的“砝码”,打击了索赔者的逐利冲动。
出现职业索赔、职业举报、职业打假等现象,虽然行为者打着维护法律、公益的旗号,目的是为了自利,但这是法制缺陷的产物。只有完善法律制度,坚持合理执法,才会压缩职业索赔、职业举报、职业打假的空间。否则,这将会是一个难以解决、老生常谈的话题。
来源:红网 作者:许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