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逆袭”硕博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今年也不例外。
近日,各大高校考研成绩陆续放榜,一批中职生成功“上岸”的励志经历被媒体争相报道。比如用十年完成专升本到硕士“三级跳”的高天赐;还有从中职到哈尔滨工程大学AI专业博士的戴栋晨。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用11年时间,一路从职高到麻省理工博士的周信静。去年12月,该消息一出,“专科的风还是吹到了麻省理工”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第一,引发众议。
在这类叙事故事中,“逆袭”是最常被人提及的词,其背后依附的社会观念依然是“专科比本科低一等”。事实上,随着职业教育逐渐建设成为与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从专科到博士将与从本科到博士一样,成为受教育者正常的学业发展规划。
这些曾在高考“独木桥”上失意的职高生,之所以能一路考上硕博,除了自身努力以外,国家提供的专升本升学路径是重要砝码。
专升本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开始仅限于师范领域。直到九十年代,才逐渐向其余专业方向拓展。随着1998年大学扩招,专升本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录取比例不断增加。但过高比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通过高考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入学数量,与普及高等教育初衷相违背。
2006年,教育部和发改委出台规定,各地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并规定“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原则上不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
去年,一些公办本科院校还出现专升本减招或停招的现象,社会舆论质疑“专升本的生源质量不如普通高考招收的学生质量”,出现“专升本进名校,对以高分入名校的学生不公平”等言论,也引发关于“专升本凉了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1世纪教育熊丙奇对界面教育表示,社会之所以对专升本的高职专科存在偏见,这有以下两方面因素。
一是职业教育本身的地位不高,而社会又存在以教育、学校身份论人才的唯学历论观念。二是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未得到社会充分认可。
据熊丙奇介绍,美国很多社区学院和名校签有转学协议,社区学院的学生进入名校以后,不会被歧视,这是因为社区学院的课程教学质量把关很严,社区学院的课程学分与综合性院校的课程学分是互认的。
为此,要消除对高职专科院校学生的偏见,提升职业教育地位、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是关键。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该推进‘宽进严出’,让职教的技能课程学分,与普通教育的课程学分有同样的含金量。”熊丙奇称。
而从长远看,“专升本凉了吗”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据教育部数据,2022年全国专升本的比例已达20%,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将力争让更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
在熊丙奇看来,专升本的规模会持续扩大,但高职院校不能由此以专升本为目标办学,这会偏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也会影响到对职教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技能教育,从而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对高职学生专升本的偏见。
“他们即便升本获得本科学历,还会被用人单位审视高职专科这一第一学历,这将不利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定位。”熊丙奇称。
从具体实践上,近日广东在五所中职学校进行综合高中试点的做法,在行业看来,就是对“职普融通”的一种有益探索。
综合高中学生具有普高学籍;高一的课程既有高考的九个科目,又有职业课程;高二学生可按照自身兴趣,自由选择是保留普高学籍还是转为中职学籍,未来可以走上不同的升学道路,也能缓解社会和家长存在的中考分流焦虑。
熊丙奇认为,综合高中能否举办成功,取决于两点。其一,对技职课程的投入,要按照高质量、高标准要求加强技职课程建设,提高吸引力;其二,拓宽选择技职课程学生的出路与升学选择,要建立起与综合高中办学相协调的职教高考制度,以及推进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职普比例。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查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