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郑晨烨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至今,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已走过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商业航天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中商产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113272家,同比增长28.95%,预计2024年产业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实施67次发射任务,其中商业火箭发射20次,载人航天发射2次。
在北京新鼎荣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看来,2024年商业航天赛道即将爆发。他认为,今年大量的卫星将会被送入太空,这将成为盘活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关键。
|对话|
经济观察报:我们注意到新鼎资本目前已布局了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头部民营航天企业,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国内包括火箭、卫星在内的商业航天企业,普遍面临着商业模式难以闭环的困境。能否介绍一下新鼎资本投资并看好民营航天领域的逻辑?
张驰:自2017年起,新鼎资本便开始关注商业航天领域。之所以关注此领域,我们是受到了埃隆·马斯克的启发。他完成了两件非常出色的事情。
他创立了特斯拉,引领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潮流,还通过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引领了商业航天的新潮流。这一趋势已经明确,预示着商业航天将成为未来的重要产业。
我们研究了许多企业,尽管商业航天赛道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坚信商业航天赛道肯定得起来。因此,三年前我们决定投资蓝箭航天和星际荣耀,各注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去年,我们又投资了东方空间。至此,我们已经投资了三个火箭企业,并计划未来继续追加投资。
在火箭领域,我们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肯定是做大火箭的公司更有优势。相比之下,小火箭由于无法参与卫星组网,其投资价值相对有限。
在卫星的整星制造领域,过去三年时间,我们考察了国内40多家卫星公司,一直没投,直到去年才投资了格思航天。此外,在卫星运营方面,我们跟投了垣信卫星。
目前,SpaceX已经成功发射了5000多颗卫星。我国的卫星数量只有500多颗。如果不加快发射速度,太空将会布满其他国家的卫星,从而对我国的太空安全产生威胁。
作为商业低轨卫星网络运营商,垣信卫星和中国星网已经在着手发射卫星以实现组网。卫星组网完成后,将实现“天地一体化”通信,相当于在太空中建立基站,通信信号可以直接通过卫星传输。
然而,建设我国的卫星网络需要巨大投入,包括卫星制造、发射以及终端应用等多个环节。但这是一项紧迫且必要的任务。今年,预计将有大量卫星被送入太空,这将成为盘活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此外,由于商业航天领域目前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如果能尽早布局,获益空间也较大。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卫星互联网这条赛道?
张驰:要理解这个赛道,需要深入了解垣信卫星和中国星网这两家商业低轨卫星网络运营商。它们的存在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作为行业的甲方和采购方,为整个产业链提供了明确的市场需求。没有这两家商业低轨卫星网络运营商牵头,大家不知道产品可以卖给谁。
卫星主要分为通讯、导航和遥感三类,其中通讯卫星市场份额最大,而导航和遥感卫星市场相对较小。对于赛道上众多的民营火箭和卫星公司而言,遥感卫星和导航卫星的需求量有限,难以支撑其持续发展。
从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的角度来看,SpaceX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其星链项目持续发射,目前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已超过5000颗,为70多个国家提供服务,全球用户数量超过250万。星链接收器的价格约为每台500美元,而每月的服务费为99美元(在欧洲为59欧元),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上网服务,网速已达到4G以上。
星链未来的目标是在2035年之前发射4.2万颗卫星。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我国目前在轨运行的卫星还不到1000颗。
经济观察报:现在有观点认为,我国的地面网络已经很发达了,所谓卫星互联网是一种伪需求。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张驰: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任何成功组网的卫星互联网系统,其服务范围都具备全球性特征,绝非局限于某一国家之内。
目前,具备卫星组网能力的国家基本只有中美两国。在国内,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牵头推进商业宽带卫星组网事业。
尽管我国的地面网络发达,但卫星互联网在特定应用场景下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以海上通信为例,我国拥有大规模的远洋船队和渔船队伍,需要海上通信和上网,这是非常现实的需求。
目前,依赖高轨海事卫星进行通信的费用高昂,通常仅用于紧急情况下的电话通讯,难以满足宽带上网的需求。
此外,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待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完成后,直接从2G或3G跨越至卫星互联网,将成为一条可行的快速发展之路。
尽管国内C端(个人用户)市场的需求可能相对有限,但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卫星互联网的“天地一体”可以进一步降低通信成本。在飞机、高铁等特定环境中,卫星互联网相比地面信号可能更加稳定。
总之,最重要的是卫星互联网的服务是全球性的,卫星互联网服务的全球性特征至关重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为关键,为其提供了跨越传统基站建设的发展新机遇。
经济观察报:作为投资人,你更关注国内民营卫星互联网企业的哪些方面?
张驰:未来,我们可能更关注那些在卫星产业链上做核心组件的企业,以及那些能够融入卫星组网供应体系的企业。具体而言,卫星上游零部件供应链中,太阳能板、卫星芯片、天线阵列、电推进系统等环节均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未来,商业航天赛道会非常火热,然而,相较于其他赛道,其广度仍有待拓展。从产业链的布局来看,商业航天赛道相对较为狭窄,这一点与集成电路领域形成鲜明对比。集成电路领域在制造环节便细分出众多赛道,且已有众多企业成功上市。
尽管如此,商业航天赛道中仍不乏值得投资的细分领域优质企业。这些企业涵盖了发动机、储箱、小零部件、卫星运营、地面接收等多个细分领域,在两年内基本可以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