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文 在博主“猫一杯”因为编造小学生在巴黎丢作业本的视频而遭重罚之后,监管方也有了新动作。4月21日,“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通知》,中央网信办从即日起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相关专项行动。
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流量逐鹿的时代,到底能否摆拍短视频?怎么做才能减少虚假摆拍?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摆拍的实质是什么。摆拍并不是新鲜事物,在现代传媒出现后,人造的“伪事件”就随之而来。写于半个多世纪之前的《幻像》是研究“摆拍”的鼻祖,它定义了传媒时代的“伪事件”,即人工合成的新鲜事。伪事件有以下几个特点:它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人为的计划或安排导致其发生;计划或安排是为了被报道、方便被传媒再现;成功与否取则决于传播的效果。换句话说,伪事件是传媒时代传播者借助媒体影响大众的常见手段,从企业到政府也都在使用。短视频时代的摆拍,就是运用最新的媒体手段制造“伪事件”吸引流量的方式。
对“社会热点”的摆拍与前段时间火爆的短剧一样,都有剧本,有套路,有撩拨人们的情绪。虚假摆拍又得寸进尺了一层,编造所谓的“社会新闻”,吸引不明真相或者不在意真相者的眼球,并在流量加持之下挤占原本就稀缺的公共空间。
监管应该清理的虚假摆拍,针对的是明确虚假却被包装成社会新闻的、被病毒式传播的,且产生了恶劣影响的视频。只有理解到这一点,才可更好地回答前文提出的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什么是新闻?在巴黎捡到小学生丢的作业本是不是新闻?严格地说不是,因为它没有给这个社会带来任何新的认知或者议题的讨论,没有任何新闻价值,只是包装得像真人真事,引发社会围观。编造这种视频的人只是为了哗众取宠,赚取流量。对这类短视频,可以明确要求Up主加上“策划”的标识,并不需要平台清理,只需鼓励大众投诉即可,相信大众有鉴别的能力。当然,Up主需要有可申诉的渠道,对于被投诉虚假摆拍的内容,可以提供辅助材料来证明其拍摄的是真实事件。
其次,我们需要检讨为什么这些被包装成社会新闻的虚假内容会被病毒式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之所以被传播,一些机构媒体的视频号起了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那些看到流量红利的自媒体的共同推动。因此,在清理摆拍视频之前,更重要的是要切断这些摆拍的虚假内容被作为新闻广泛传播的机制。至少,机构媒体需要有严肃的新闻真实性核实机制。如果机构媒体的视频号没有尽到最基本的新闻核查责任,传播了摆拍的假视频,就应该被追责。推而广之,我们也可以加强对自媒体的新闻素养训练,在传播这类视频之前要先做好核查。
第三,在流量逻辑面前,我们其实很难阻止摆拍视频的产生,因为“伪事件”在现代传播出现的第一天就有了。要减少此类假新闻的传播,一种方法是创造更多真实的内容占领传播空间。监管的方向应该是鼓励传播“真新闻”,要鼓励平台给传播真新闻的自媒体以激励。在一个人人皆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真实事件的记录者、社会问题的发掘者与评论者。要鼓励平台对这些传播真新闻、讨论真议题的视频以一定程度的流量扶植。改变不尽人意的现状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条件让局面向我们所期待的方面转变。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新闻与娱乐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大众刷短视频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取资讯,而是打发休闲时光。如何理解流量密码、如何击中观众的泪点和痛点,这些命题已经催生了一个巨大的产业。这一产业完全不按照传统新闻的逻辑做事,他们编造虚假的内容不可避免。因此,更关键的不在于堵住这些虚假内容的产生,而是减少它们被病毒式传播的机会。要强化机构媒体并培养自媒体的新闻素养,在传播前做好事实核查工作非常关键。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对制作和传播假新闻的问责机制,创作者、传播者和平台都需要被问责。但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什么样的“假新闻”要启动问责机制,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有限制的定义。
(作者为财经作家、晨读书局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