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创新药一哥”贝达药业(300558.SZ)陷入裁员风波。
据经济观察报消息,今年一季度末,包括多位在贝达药业工作超过十年的老员工在内,数百人离开了贝达药业,而且研发部门的裁员比例在60%左右。
针对此次裁员事宜及公司战略调整等相关问题,时代财经向贝达药业求证,相关人士仅表示,“暂不做回应”。
贝达药业成立于2003年,专注于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和生产,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2011年,由贝达药业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获批上市,用于具有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由此奠定了贝达药业在创新药领域的地位。
时代财经梳理历年年报发现,2023年,贝达药业的员工数量首次出现减少。自上市以来,贝达药业的在职员工数量逐年增长,从2016年的859人增至2022年的1961人,研发人员则从246人增至647人。
到了2023年,这一增长趋势掉头向下。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贝达药业在职员工数量为1936,相比上年减少25人;研发人员数量为562,相比上年减少85人。而研发人员占在职员工数量比例则降到30%以下,为29.03%。
从贝达药业人员数量结构变化来看,2023年,同样出现减员情况的还有生产人员和行政人员,分别减少38人、59人;销售人员是唯一实现增长的类别,为954人,相比上年增加136人。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贝达药业的销售费用分别为8.54亿元、2.3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61%、49.54%;研发费用则分别为6.40亿元、1.53亿元,分别同比减少8.54%、12.89%。
作为国内老牌创新药龙头,贝达药业为何向研发部门“动刀”,引发市场关注。可以窥见的是,在过去数年的发展里,公司再未推出像凯美纳一样的重磅自研创新药。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贝达药业分别录得营收24.56亿元、7.3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5%、38.40%;分别录得归母净利润3.48亿元、0.9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9.33%、90.95%;分别录得扣非净利润2.63亿元、0.9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68.85%、390.39%。
除了凯美纳,贝达药业目前还有另外4款获批药物,包括贝美纳(盐酸恩沙替尼)、贝安汀(贝伐珠单抗)、赛美纳(甲磺酸贝福替尼)、伏美纳(伏罗尼布片)。
其中,贝安汀、赛美纳、伏美纳均为贝达药业引进所得。具体来看,2017年,贝达药业与天广实就贝安汀项目达成合作,受托生产企业为杭州博之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曾用名:海正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此后,又与益方生物(688382.SH)合作,取得赛美纳在合作区域(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研发、制造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在伏美纳上,贝达药业则通过全资子公司卡南吉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拥有伏美纳全部适应症的中国权益,通过控股子公司Xcovery Holdings,Inc.拥有伏美纳肿瘤适应症的海外权益,通过控股子公司Equinox Sciences,LLC拥有伏美纳眼科适应症的海外权益。
管线开发方面,2023年年报显示,贝达药业有20个项目在研,处于不同临床开发阶段。今年3 月,贝达药业宣布贝美纳一线适应症药品上市申请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受理,公司表示,“其有望成为首款由中国药企主导研发的在全球上市的肺癌靶向创新药”。
财报数据显示,自2016年上市以来,贝达药业医药制造毛利率逐年下滑,2016年为96.83%,2023年则为83.53%。在凯美纳铸就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记录后,如何开发出下一个爆品,推动公司业绩更上一层楼,对于贝达药业来说,或至关重要。
根据年报,多年来,贝达药业一直有提及,公司在研发中有布局“引进来”。只是,下一步公司是否会侧重引进策略,成为一个疑问。
实际上,近年来,贝达药业还在投资上做了不少动作。财报数据显示,贝达药业的投资额在2021年迈入10亿元级别,2021-2023年分别为12.74亿元、15.75亿元、17.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5.73%、23.64%、8.30%。
天眼查显示,贝达药业对外投资企业数量为21家,其中包括多家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如北京华昊中天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多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4月23日,贝达药业报收38.65元/股,微涨0.91%,距离历史最高点的160.03元/股跌去75.85%,总市值为161.7亿元。
作为国内老牌创新药龙头,贝达药业为何向研发部门“动刀”,引发市场关注。
转载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文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