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文 曾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五篇大文章”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也为金融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商业银行通过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完善供应链平台,帮助金融识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需求,在进一步探索投贷联动业务创新的同时,积极拓展科创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体系。
数字化与金融科技的应用,促使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机构间形成了生态合作的新模式、新业态,以开放银行为基础构建生态圈和业务场景,已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内容。
五篇大文章 五大发力重点
提问: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您认为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内涵?
曾刚:自1997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过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作为金融系统最高规格的会议,每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均对我国下一阶段的重大金融改革方向和政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在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组建的基础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更名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高屋建瓴且全面地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
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也为金融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优化过程中,更应重视重点战略领域的发展。新的经济周期也需要新的重点行业发展,需要通过现阶段政策予以支持。“五篇大文章”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金融业在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五大发力重点,其中,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实际上是目前的薄弱环节,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是当下发展的重点领域。这“五篇大文章”既描述了未来重点发展的主要方向,也为未来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的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于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科技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要疏通难点和痛点
提问: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位列“五篇大文章”之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充分彰显了中央层面对科技金融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赋予了金融服务科技新的历史使命。银行等金融机构下一阶段推动科技金融创新的重点方向何在?
曾刚:所谓科技金融,是指服务于科技企业的金融体系,通过将信贷、债券、股权等金融资源进行整合,为科技企业提供符合生命周期的融资,实现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的有效对接,激发企业的科研活力,推动科学技术产业化,成为驱动科创企业发展的必需动力。从长远来看,科创企业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繁荣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不断加强对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实践来看,要加快科技金融发展,必须聚焦科技金融业务中的难点和堵点,一方面,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不完全、不对称的信息尽可能挖掘出来。在金融机构积极利用大数据来更精准地评估科创企业风险的同时,还需要有效的机制设计,推动政府以及第三方机构充分发挥作用,共同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在信息尽可能对称后,要解决风险承担问题,即谁合适和愿意承担更高风险。围绕这两个主要的难点和堵点,商业银行推动科技金融创新有如下几个重点方向。
一是建设技术要素市场,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发展。知识产权和技术是科技企业拥有的主要资产,但相较于房地产等有形资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是普遍性难题。从科技金融发展而言,准确把握企业知识产权价值是了解其科创水平的关键钥匙,必须有效破解“评估难”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产权/技术要素市场是破解科技金融难点堵点,实现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
二是构建多元化、多层次金融科技体系。商业银行应逐步从以贷款为主的服务模式,升级为“表内+表外”“商行+投行”“债权+股权”“融资+融智”的综合化、全方位服务。同时,商业银行通过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完善供应链平台,帮助金融识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需求,在进一步探索投贷联动业务创新的同时,积极拓展科创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体系。
三是立足产业变化,探索科创金融模式创新。在实践中,产业园区通过高度集结基础设施、政策、信息、资金、技术、人力等各类资源要素,已承担起汇聚创新资源、培育产业集群、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成为很多地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舰区域。在这种背景下,不断迭代全周期、跨界别、一站式的“产业园区综合化金融”创新,已成为新发展阶段金融机构服务支持科创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四是强化科技赋能,提升金融服务科创企业的质效。金融科技的本质是“数字+金融”,即以数字化技术赋能金融服务,其核心要义在于科学灵活地将数字技术应用于金融业务全流程中,并对金融业务模式产生深度的影响。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来优化业务运行模式、调整业务流程、改变风险和成本的控制方法,来促进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健康发展,已成为科创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字科技赋能科创金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数字科技(包括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应用)能够全方位赋能小微科创企业的全过程、全行业以及全领域。
统筹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安全
提问:在“五篇大文章”中,普惠金融是最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最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金融发展观的“大文章”。目前普惠金融仍是发展的薄弱环节。下一阶段,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应如何实现更好更大的突破?
曾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自此普惠金融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明显提高。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此次,普惠金融再次写入“五篇大文章”,更是对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事实上,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领域和对象聚焦在小微经营主体、乡村振兴、民生、绿色低碳发展等主体和领域。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绩斐然。下一阶段,商业银行应从普惠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高度出发,更好统筹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安全。
一是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竞争有序的普惠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一方面,大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需要建立有序的竞争秩序,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更好地发挥银行业机构普惠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农信机构等地方中小法人银行,引导督促其回归本源,利用人缘、地缘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满足普惠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则进一步强化资源和技术禀赋,不断提升中长期信贷占比,将普惠金融服务向首贷户和薄弱领域延伸,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其他各类机构的补充作用。对于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非银机构,其在体制机制方面相较银行业机构更加灵活,对于部分缺乏信用记录和有效抵质押物的、商业银行难以触达的普惠金融范畴的小微主体,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优势,更好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金融需求,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深度。
二是加大农村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应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重要目标,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农民增收等方面,通过服务模式创新,通过科技赋能、扩大开放、增加消费、促进就业等策略,形成乡村经济的良性循环。此外,在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需发挥普惠金融降低贫困效应的直接作用机制,同时强化金融机构在环境、社会、治理(ESG)方面的引领作用,引导资金向绿色化、生态化的涉农项目倾斜。
三是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质效。数字普惠金融将持续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商业银行要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还需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和风控能力,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步伐,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另外,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以谨慎的态度摸清各类新技术应用的潜在影响与风险,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机制。特别是商业银行在与第三方平台进行场景方面合作或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时,需要确保数据安全以及金融消费者的隐私保护问题。
发展数字金融 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探索
提问:“五篇大文章”中的数字金融,是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其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近年来,数字金融的飞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探索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要想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探索还需要从哪几方面持续深入?
曾刚: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既是数字金融的参与主体之一,也是发展数字金融的主力军。要想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脚步不仅不能有片刻停滞,甚至还要在保证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把步子迈得大一点、再大一点。
首先,要构建适应数字金融发展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的再造需要兼容并蓄的方式。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银行需要构建全新的企业文化,将银行的最顶层业务战略方向和科技结合起来,设计转型的蓝图、路径,快速迭代,不断试错,充分发挥自有优势,确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创新组织架构方面,“数字化”一方面拉近了银行前中后台组织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使得“业务”与“科技”的边界愈发模糊。因此,银行需要考量如何将业务、管理和科技的人才合理分配,在保障安全、稳定、高效的同时,最大化发挥“数字化”创新能效。
其次,要完善数据资产化能力,深化数据治理。数据治理是数字资产化的核心问题,它是组织中涉及数据使用的一整套管理行为,需要厘清谁(Who)能根据什么信息、在什么时间(When)和情况(Where)下、用什么方法(How)、采取什么行动(What)等问题。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持续开展数据治理工作,不断提升数据质量,增加数据维度,打通数据与应用通道,提升数据挖掘整合能力。建立“数据湖”,统一数据入口。从分散各处的数据源中提取数据,将所有数据均以结构化的形式存储在“数据湖”中,提高组织对数据的利用效率,保持灵活性和敏捷性。建设大数据应用基础体系,统一数据出口。建议建立反欺诈平台、金融知识图谱平台、外部数据管理平台以及私有化大数据云平台等,统一数据出口,形成标准化数据资产管理。
最后,培养开放的生态(场景)构建能力。数字化与金融科技的应用,促使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机构间形成了生态合作的新模式、新业态,以开放银行为基础构建生态圈和业务场景,已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内容。其中,零售端的开放重在打造一站式闭环服务平台。商业银行应以科技赋能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将线上线下结合,围绕客户金融及生活消费需求,打造全方位一站式闭环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构建智能网点、微银行、电话银行等渠道在内的多元化、全方位客户服务体系,简化零售业务的办理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而企业端的开放侧重生态圈和业务模式打造。在产业政策指导下,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手段,为特定产业提供数字化投融资、支付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这种新金融业态即产业数字金融,也是数字金融发展的未来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