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区新CEO回应多项业务调整:在一些领域单打独斗无法取得市场

陈杨2024-04-20 14:22

日前,跨国药企(MNC)在与国内药企合作、在华业务调整方面进展颇多。前者中,罗氏、诺华等公司在偶联药、小核酸领域达成BD交易。后者中,辉瑞、赛诺菲、BMS都选择将一些产品交由本土公司推广销售。

今年以来,德国最大药企勃林格殷格翰(BI)也有类似动作。BI的业务板块分为人用药品、动物保健和生物医药合同生产(CDMO)三部分,其中人用药板块占比最大。最新业绩显示,2023年,BI人用药和动物保健业务的营收分别为208亿欧元、47亿欧元。在华营收则同比个位数增长,

不过在今年4月。BI旗下品牌霁达康复在官网宣布,因公司战略调整,决定退出中国的卒中康复业务。自今年4月1日起,霁达云康将停止接收新患者,公司相关账号也将陆续关停。同时,霁达云康医生端/患者端App将持续运营至2024年6月30日,直至为最后一位患者完成服务。

霁达康复是BI的卒中康复品牌,在2018年进入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其引进了国外广泛使用的语言和言语治疗新方法MIT(旋律语调疗法)和CIAT(强制性诱导语言疗法),并结合汉语语言特点进行标准化,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而早于今年多项业务调整前,2023年10月,BI宣布高皓廷(Mohammed Tawil)将于 2024 年1月1日接替董博文担任BI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总裁兼CEO。随后,今年3月,BI还任命陈文汉担任大中华区人用药品事业部总经理,向高皓廷汇报。

在4月18日的媒体沟通会上,高皓廷坦言,目前BI在国内获批且可报销的卒中治疗药物只有爱通立(阿替普酶)一款,2023年,该药治疗了国内33万卒中患者。

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显示,除了阿替普酶,BI在国内上市的卒中新药还包括替米沙坦、达比加群酯,另有替奈普酶正上市申请阶段。其中,替米沙坦在国内的推广和分销权已于2016年授予了国药控股。且前两者均已被纳入国家集采,但BI产品未中标。

借BI的卒中领域,高皓廷提到,集采需要考虑制药企业针对一些特定药物所做的大量投入和研究,就例如BI在卒中药物方面的投资。此外他认为,以价值为基础的定价非常重要。中国是BI的关键市场,本地化很重要,但是其代价不应是跨国企业所投入的时间、成本、努力进行的研发。创新要得到回报,基于价值的定价值得去探索。

不过,国内行业政策和市场环境下,高皓廷同样提到,“我们充分理解在一些领域,如果单打独斗可能没有办法取得市场。”

或许正是考虑到单打独斗不太行,在霁达康复宣布关闭一周后,BI又宣布与中国生物制药建立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BI多个处于临床开发晚期阶段的肿瘤新药,包括MDM2-p53拮抗剂Brigimadlin、HER2 TKI药物Zongertinib、DLL3/CD3双抗BI 764532。

此前,BI还与国内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瑞博生物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NASH/MASH)的小核酸创新疗法。

这两项合作可见在人用药板块中,BI在重点加码肿瘤和心血管-肾脏-代谢疾病(CRM)领域。此外,合作内容也覆盖早期研发、晚期研发和产品商业化等多个环节。

在前述媒体沟通会上,高皓廷表示,肿瘤是公司的研发重点,另外,CRM领域的疾病负担仍然沉重,且在整个心血管和代谢疾病的框架之下,药物有一些研发方面的共同点。未来五年内,公司会率先推出的产品即包括MASH疗法、CRM药物和肿瘤药物。

具体而言,BI与中国生物制药的合作涉及研发和商业化两个方面。在前者上,BI的思路是在中国市场进行临床研究,获得真实世界数据来推动研发。后者上,BI看中的无疑是中国生物制药强大的商业化能力,以高效推进产品落地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药企与国内大药企进行对外授权的商业化合作,这种案例此前并不多见。

而在MASH疗法上,除了与国内药企在早期管线上的合作,BI在近几年大热的GLP-1领域中也有一款药物Survodutide备受市场关注。该药物靶向GLP1R和GCGR,其MASH和肥胖适应证均处于临床3期阶段。高皓廷透露,希望2027年将该药带到中国市场,以在欧唐静、欧唐宁等产品后,进一步巩固BI在糖尿病领域的市场。此外,Survodutide的商业化也将由BI自己来做。

转载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陈杨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陈杨】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