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首都核心区人口密度显著降低

宋馥李2024-04-18 10:09

记者 宋馥李 2024年4月17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

2024年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10周年,该书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剖析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进展与成效,对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发展、生态协同发展这三大须率先突破的领域以及协同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这两个重点领域的进展与成效,也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

微信图片_20240418085254

《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
叶唐林 李亚红 张彦淑 于欣平 刘佳 等 | 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24年3月

书中提到,10年以来,首都功能核心区(即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行政区,下称核心区)“双控四降”成效显著。其中,“人随产业走”和“人随功能走”是核心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预期目标,核心区将部分一般性行业和非首都职能部门有序向外疏解,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相关人员向外转移。2014年—2022年,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由221.3万人下降至181.5万人,常住人口密度由23924人/平方公里下降至19503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减量显著。

此外,核心区通过政策管控对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等非核心区功能产业的新建与扩建采取了禁限措施,2016年—2021年,西城区建筑密度由147.9万平方米/平方公里下降至103.0万平方米/平方公里,年均降幅达6.97%,有效控制了建筑规模增长。其中,核心区通过疏解商业门类、调整商业业态结构和优化商业设施空间布局等方式,实现了商业密度降低。2016年—2020年,核心区的商业密度由801.4家/平方公里,下降至719.1家/平方公里,年均降幅达2.67%。

此外,核心区还依托全面推进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强化住宿业的整顿治理、引导核心区游客向中轴线外侧延伸等方式,有效控制了旅游人口规模。

10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动态调整退出,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超过3000家,疏解近1000个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累计拆除2.4亿平方米违法建设,石景山、门头沟等14个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目标,2022年建立的“一区一策”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对创建区、复评区的“全覆盖”督导,为城市更新“留白增绿”。

书中总结道,“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北京市城市治理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百姓获得感显著增强。

经济观察报编委、城市与政府事务院长
负责城市、区域经济、观察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