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翠华
见习记者 杨笑寒
随着上市银行陆续披露2023年年报,其代销保费数据也浮出水面。而值得一提的是,多家不同类型银行去年的代销保费规模均实现了同比上涨。
受访专家表示,去年预定利率为3.5%的保险产品停售、银行净息差收窄、保险产品体系调整等因素刺激了银行代销保费的增长。从长期来看,为更好顺应险企的转型,银保渠道需要加速价值转型,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银行提升中间业务收入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从大型国有银行来看,去年,农业银行代理期缴保费同比增长26.7%;邮储银行代理长期期交新单保费998.94亿元,占新单保费的比重43.69%,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交通银行代销个人保险产品余额2914.12亿元,同比增长14.2%。此外,工商银行在报告中提到,其代理保险中收增长较好;建设银行提到,其代理保险着力业务结构优化,推动收入同比增长。
同时,部分股份制银行去年代理保险业务收入也实现了同比增长。比如,2023年,平安银行实现代理个人保险收入29.89亿元,同比增长50.7%;招商银行实现代理保险保费968.26亿元,同比增长33.76%。
与银行代销保险业务相对应的是,多家上市险企银保渠道的保费与新业务价值同比也都有所增长。例如,中国人寿银保渠道去年总保费同比增长24.2%;人保寿险银保渠道去年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1.4%,占总保费收入的48.8%;平安人寿银保渠道去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77.7%等。
对于去年代销保费增长的原因,多家机构提到了产品配置、服务能力等影响因素。例如,招商银行表示,主要是公司抓住市场机遇,加大期缴保险配置力度,带动保费整体提升。农业银行表示,丰富代理保险产品体系,持续提升服务能力等。
代销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符合银行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需求。近年来,受加大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力度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等因素影响,银行的净息差问题被多次提及。许多银行在主营业务外,转向发展中间业务,形成综合化收入。例如,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提到,将围绕重点领域,提供更多高质量金融服务,持续推动中间业务价值贡献提升。
此外,业界人士认为,去年预定利率为3.5%的保险产品的停售预期,也对银行代销保险的保费增长有所贡献。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在监管要求下,自2023年8月1日起下调预定利率,在此之前,很多保险公司加大了营销力度和费用投放,尤其是通过银保渠道销售收益率较高的产品,因此,去年银行代销保费的规模实现较大幅度上涨。
险企与银行需加强合作
长期来看,银保渠道始终是险企的重要销售渠道。因此,险企与银行需要加强合作,迎接推行“报行合一”(保险公司在向监管部门报送产品审批或备案材料中所使用的产品定价假设,必须与保险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的行为保持一致)与利差损压力带来的挑战。
事实上,银保渠道推行“报行合一”从去年三季度开始,这对于银保渠道2023年的保费收入影响并不明显,其今年影响或将更为突出。在去年保费收入的高基数效应以及“报行合一”落地的影响下,2024年前2个月,3家上市险企的保费收入同比负增长。新华保险在公告中表示,今年前2个月保费收入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银保渠道趸交保费收入下降,但个险渠道业务达成和增长良好,价值较好,结构优化。业内分析人士也认为,保费收入同比下降的险企主要是银保渠道新单承压所致。
在周瑾看来,当前保险行业面临着较大的偿付压力和利差损压力,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以及万能险实际结算利率有所下调,同时,“报行合一”在很大程度压降了代销费用水平,因此,预计去年银保渠道火爆的场面在今年很难再现,银保渠道需要冷静思考转型和发展方向。
周瑾进一步表示,虽然过去几年银保渠道在不断提高期交产品的占比和价值含量,但相比代理人渠道和经代渠道,其价值率仍然偏低。为更好顺应未来险企的转型趋势,银保渠道必须加速价值转型,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从投资储蓄型保险产品的简单代销升级到客户财富管理与风险保障的服务模式,并且要构建保险公司和合作银行之间长期共赢且更具黏性的合作模式。
展望未来,东北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郑君怡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整体来看,预计今年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增长还会保持较好势头。首先,“报行合一”落地可以促进银行与险企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为银保渠道发展赋能;其次,多数险企已逐渐认识到银保渠道的优势与重要性,资源逐渐倾斜,助力银保渠道发展;最后,存款利率下行抬升储蓄类保险产品需求,行业总体保费收入或将得到提升,也将带动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