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幼改“托老”,贵在服务创新

马青2024-04-13 22:49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3万人,较2022年减少534.5万人。一些民办幼儿园面对经营压力,开始思考如何转型。山东济宁一位幼儿园经营者关掉了部分幼儿园,将其改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刚刚半年,不断地被人问“挣钱不”“效益如何”,他坦言,短期内挣不了钱,更看中养老行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和他一样,其他想把托幼改成“托老”的幼儿园经营者,一般也是从服务的相似性出发转型的。

育儿与养老正好是人生的两端,对服务的需求却仿佛画了个圆,起点与终点在某些方面是重合的。比如,幼儿园需要开在社区周围,主打就近和便利,居家养老服务也同样属于“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项目,地址选择、空间设置等方面与幼儿园颇为相近。再比如,小朋友需要照看、陪伴、教育、辅助餐食等服务,早上送,晚上接,社区养老的功能也差不多。至于从业者,学前教育专业需要耐心、温柔、细致,具备一定的唱歌跳舞绘画等才艺,还要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和护理知识,而养老服务中,这些能力要么是必备项,要么是加分项,从业者转型,其中的障碍并非不可逾越。

2022年,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2.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14.9%。可目前养老服务还存在短板,专业化水平不高,差异化服务不够,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在养老服务市场,守护“夕阳”反被视为“朝阳”产业。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幼儿园转型的契机之一。

尽管托儿变“托老”既有可行性,也有便利性,但也要看到转型的挑战。例如硬件改造,把幼儿园小教室改成适合老人用的大教室,卫生间、餐厅、午睡室这些功能场所也要重新规划,做适老化改造。决策者对此需要谨慎盘好成本收益这本账。有广东的养老机构负责人提醒前来调研的人:真要转型,要做好二三十个月回不了本的准备。而从业者也需要学习新的技能,从幼儿护理变成老年护理,从教小朋友变成陪老年人。与成年人交流,特别是面对人生经历丰富的老年人,从业者身份不再是老师,而是服务者。

相比于不可替代的幼儿教育,当前,“托老”服务并没有被家庭视为必需品。人们在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上是有共识的,并愿意为此投入。相比之下,对老年人的照护一般被视为家庭责任,倾向于自行解决,认为老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时候不需要“托老”,等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了,可以雇人在家中照料老人,或是送去养老院。的确,“托老”服务属于社区养老的一部分,如果服务内容只停留于日常照料、生活帮助,那么,家庭对其的价值感受确实不够强烈。

所以,“托老”这一养老细分市场究竟有多大,还需要在服务产品的供给上多动动脑筋。有时候,不是人们不需要,而是产品单一,让人无从选择。就像老年大学总是一课难求,“托老”机构如果能为老人打造丰富且平价的课程,自然会有一定吸引力。

幼儿园转型做养老,为养老市场的丰富性、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股新鲜力量。将养老院和托儿所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老幼一体化”尝试,在国际上是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的。这种模式中,两个机构相对独立,各有自己的出入口,互不干扰,但拥有共同的公共活动空间,促进老年人和儿童之间的交流——孩子为老人带来活力,老人为孩子带来呵护和人生经验。当然,这种尝试也并非完美无缺,有健康、安全等各方面矛盾需要化解。

总之,幼儿园的转型是自救,也是开拓;是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对社会变迁的积极适应;是解决企业自身困境,也是为未来的社会服务赋能。当下,很难用“成功”或者“失败”去下判断,因为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创新思路和试错的勇气。这种努力,应该被政府看到、支持,更该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毕竟,托儿与养老是未来社区服务的两个关键,它们既是基础性服务,更有普惠性需求。

来源:光明网 作者:马青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马青】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