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钱玉娟 4月10日傍晚,简仁贤刚下飞机,就扎进了位于上海徐汇的办公室。晚间9点,匆匆吃了几口饭后,他接入了记者发起的线上对话。
一个多月前,他掌管的竹间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称“竹间智能”)发布内部通知,宣布对亏损的业务线进行优化,部分部门和岗位停工停产6个月,以进行业务重组。一时间,这家曾经备受推崇的明星AI(人工智能)公司,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正是预见到AI的爆发式增长,简仁贤在2015年从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的任上辞职创业。凭借在NLP(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深厚技术背景,竹间智能9年间累计融资额超10亿元人民币,也曾开发出国内首个具备通用语义推理引擎的人工智能对话平台。
自2023年启动All in(全力投入)大模型策略以来,竹间智能的运营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一位竹间智能前员工告诉记者,公司的“大模型相关产品面市时声势大,但真正愿意掏钱的人少”。
对于竹间智能这次的重大调整,简仁贤解释:在目前的资本环境下,必须证明自己能够造血,所以要把一些亏损比较多的项目裁减掉。他也强调,竹间智能目前在聚焦现有的客户,业务上有客户复购和续签,实际上并不像网传的那么糟糕。
今年初,简仁贤将竹间智能的策略调整为Half in(部分投入)大模型,即通过小模型去构建成熟的商业场景,大模型在背后提供能力加持。这样的策略是不是能够应对原有的视觉、语音和NLP类型产品市场饱和度高的挑战,仍然有待观察。但简仁贤的工作重心却着实已经发生了改变——他的角色,从过去专注带团队做产品、攻技术,转为开始亲自跑客户。他认识到,在新兴行业,技术人最懂AI产品的落地。
反思竹间智能在2023年大模型浪潮中的扩张,简仁贤说:“如果回到2023年初,我会‘让子弹飞一会儿’。”
以下为和简仁贤的对话摘录:
:今年2月调整的公告发出之后,资方或合作伙伴有没有频繁地追问你?
简仁贤:频繁倒是不会。客户关心的是,调整会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其实客户要看的是你还有没有服务能力。我们的服务在进行,客户就放心了。
我们不再盲目扩张,而是聚焦现有的客户。客户应该都是比较接受的,有很多复购和续签。
:竹间智能大模型备案的时间点是2023年12月,短短两个月后,公司就主动地做出一个这么大的调整。你经历了怎样的思考,才决定在那个时间点,发出这样一份公告?
简仁贤:我们每一年都做新的策略和调整,只是今年动作比较大。现在的资本环境比较差,我们必须证明自己能够造血,必须裁减一些亏损比较多的项目,去做业务重组。这是一家企业转型过程当中的必经之路。这跟大模型备案没有关系。
:竹间智能在2021年、2022年的时候,整体规模最高达到数百人,此后逐年都有瘦身,但今年年初的调整是最大的一次。除了外部大环境,你是否也考虑了盈利问题?
简仁贤:很简单,我们要扭亏为盈。除非是现在刚成立的新公司,(行业内)其他成熟的公司基本上都要扭亏。
:当时有没有考虑到这个决定会造成内部的动荡。你的预判是怎么样的?最后的效果能接受吗?
简仁贤:我们没有办法去预判到所有可能产生的结果,只能尽量避免不好的情况发生。我不担心媒体的报道,那都是一时的,你自己能生存才是长久的。
如果一家公司长期亏损下去,那么我作为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是很不负责任的。我们要对客户负责,对员工负责,还要对股东负责。那我们就要做必须做的事情,哪怕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你设想过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简仁贤:我没有想过。你改了以后绝对不是最坏的情况,你不改才会碰到最坏的情况,所以你必须承担你现在做的决定可能造成的影响。
:有一些市场上的声音,把竹间智能定义为在上一波AI浪潮中凭借传统NLP技术活下来的企业。因此,新一波大模型浪潮起来后,竹间智能会活得异常艰难。外界是否存在误判?
简仁贤:我觉得无所谓。英伟达这样的公司,也是很多次在谷底的,他的股价也曾经跌到(每股)3美元。那你看看他现在变成了2万多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当初英伟达给游戏机做显卡的时候,有多少人嘲笑他,“游戏的范围太小了,做不大的”,果然他股价涨不上来。但英伟达一直守着游戏机不放。
后来有区块链、比特币,有人拿他的显卡去挖矿,他(的股价)就爆了。后来比特币完了,外界又嘲笑他,“显卡也没用了”。到了2017年,有人拿他的东西来做transformer(编者注:一种序列模型),他就又火了。老是听别人说长道短,跟随着舆论做事,这不是一个做企业(的正确方式)。我从来不看也不听外界对我或者竹间智能讲了什么。
:作为创始人,这段时间你感觉是至暗时刻吗?
简仁贤:我创办竹间智能8年半了,每一天都很艰难,你永远看不到轻松的一天。
:竹间智能已经创立8年多了,给人的感觉是,他已经不是一家创业公司了。
简仁贤:每一天都是创业的第0天(Day Zero),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安稳无事。
:接下来,竹间智能要把资源和精力聚焦到成熟的小模型产品当中。这样的策略调整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简仁贤:我们2023年开发出来很多非常棒的产品,这些产品落地的速度,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快,因为很多企业还没准备好,很多人还不懂AI,还需要被教育。我们要顺着市场的势头走,不想再去教育那些还不懂的人。你硬要推,那肯定会亏钱。
在大模型上我们退一步,我们不是All in,是Half in。我们用标准产品再加上大模型,这种产品组合在市场上还是有很多商机的。所以缩减业务是指,不再去给客户做定制化的东西,也不做一次性的项目。
:从开始调整到现在,过去一个多月了,新策略有见效吗?
简仁贤:有老客户想要做大模型,但是他无法承担那么大的成本。如果一个客户要做大模型又要做本地部署,他的资本开支会很多,比如他要花几百万元或上千万元买GPU(图形处理器)。老客户现在一般会用我们的标准化产品局部去接大模型,他承担的成本低,也可以体验到大模型的效益。未来等到整个大模型的硬件、算力成本都降下来了,他再做大模型就水到渠成了。所以现在很多客户都希望我们在小模型上面给他们加大模型的能力,而不是把我们的小模型产品全部换掉。
:我好奇你当下跟客户谈产品落地的状态,因为你是一个技术型老板,这种转变对于你个人来说挑战大吗?
简仁贤:当然需要转变。在新的科技领域和模式里,如果CEO本身不会销售,公司基本上很难生存下去。除了技术人员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传统的软件销售懂大模型,懂AI落地。如果还光靠他们销售的话,这家公司就会走回老路。
当然技术销售也不能只会讲技术,你必须有标准化的产品。除了你的场景,你要让客户理解你强的地方。所以必须由我出面(去做销售)。这样有几个好处,我们能够找到匹配我们产品的市场,未来也会有利润,能够自己造血。而不是像以前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成本,但回报慢。
:什么时候能看到盈利?
简仁贤:至少要半年一年才可以看得到。我们顺着这个逻辑做,结果就会出来。
:针对竹间智能9年的发展历程,你有反思做过哪些错误的决策吗?
简仁贤:讲不清楚,真的是太多了。扩张太快是一个,我们有两个时间点都在做扩张。创业后的第三年、第四年,那时候大环境好,我们做扩张。到了大模型出现的时候,又做扩张。如果再回去的话,我可能会好好地把我们的产品复制完以后再去做扩张。如果回到2023年初,我会“让子弹飞一会儿”。
: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这条赛道上,竹间智能的优势是什么?
简仁贤:产品力。我们的平台能力是最强的。在做产品跟解决方案落地的时候,做的质量效果也是最好的。现在能够接上大模型的这些标准化产品里面,我们做的是To B(面向企业客户)里面最好的,所以很多客户才会用。
:你认为竹间智能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
简仁贤:我们有很多短板,包括市场能力、营销都是短板。虽然说我们的产品是优势,平台能力也很强,但我觉得还要再加强,效率上面很多东西也是可以提升的。
:如果把竹间智能的一些事项按优先级排序,你现在会怎么排?
简仁贤:我们把现有客户作为最高优先级,这比获得新客户还重要,服务好他们,让他们满意,能够复购。然后再把标准化产品,复制到新的客户那里。把这些工作做好,自然而然就可以造血了。
:对于竹间智能的未来,你有怎样的期许?
简仁贤:活下来就很重要。我的资方说,要活下来。我的股东也跟我说,用时间换取空间。无论你做什么决定、遇到什么困难,只有活着,才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