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国医药创新产业快速增长,当前与全球市场同步进入了调整期,在此背景下,医药市场交出了2023年成绩单。
根据现有公开数据,截至4月8日,已有230家A股医药公司披露2023年年报,其中118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占比超五成。医疗器械、化学制药、中药三个细分领域的公司表现突出。
从财报数据中可以发现,在政策支持下,国产创新药进入收获期,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创新企业脱颖而出,加速布局创新药市场已然成为新趋势。
根据麦肯锡的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创新药市场增长仍然可期,预计市场规模将从当前的200亿美元增至500亿美元,继而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新药市场。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方面,因大多数延迟和中断的治疗需求在2023年集中释放,新冠疫情对医疗医药市场的影响逐步退去,诊疗和医药市场回归到疫情前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资本投资回归理性,在生物医药赛道的布局更为谨慎。也是在此大背景下,医药企业不论是从管线布局还是到商业推广,都更加回归临床导向。
当前,对国内头部创新药企业而言,机遇大于挑战。
创新产品迎兑现期
2023年,尽管面对新冠项目收入锐减、全球生物技术企业融资难等挑战,不少药企依旧获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
以药明康德为例,2023年公司收入迈进四百亿规模,达到403.41亿元,同比增长2.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6.07亿元,同比增长9%;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8%,来自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客户收入同比增长44%。也是基于此,药明康德预计,尽管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司2024年收入将达到383-405亿元。
虽然当前CXO赛道存在不少挑战,但不少业内人士仍坚定地看好中国的制药和CXO市场。尤其是在多方利好推动下,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仍坚持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定位,开发创新产品并推向全球市场。另外,具有良好科学基础的公司也将继续吸引投资,且与全球制药巨头之间的早期合作正在增加,以释放国际化潜力。例如,面临全球试验需求的变化,中国的IND和NDA活动仍然保持活跃,与跨国公司合作不断增加,且交易环境更加宽松。
基于此,不难发现,核心产品放量也成为2023年药企财报关键词。三生国健2023年业绩称,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0.14亿元,同比涨幅22.84%;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95亿元,同比涨幅497.63%。营收增长主要原因是产品益赛普加快市场渗透,带来销量增长。
复星医药财报则显示,2023年营业收入414.00亿元,抗肿瘤领域产品收入76.38亿元,同比增长37.99%。具体而言,2023年共有6个创新药的8项适应症获批上市,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等重点创新产品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汉斯状于报告期内实现收入超11亿元,同比增长230.20%;汉曲优收入超27亿元,同比增长58.19%;苏可欣收入超9亿元,同比增长19.67%。
谈及2023年的业绩表现,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在3月30日的业绩会上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2023年公司主要靠创新药市场表现拉动了业绩,目前,公司80%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创新药上,主要围绕抗体药物、ADC药物等方向展开,小分子药物、CAR-T、RNA赛道公司也保持一定的合理性投入,其中,在疾病领域上抗肿瘤占据50%比例,扩展适应症以及联合用药展开,总体来看,后续聚焦创新转型依旧是复星医药瞄准的方向。
应对创新挑战
根据Evaluate Pharma统计,2021年全球医药研发投入同比增速接近14.6%。从绝对值来看,全球医药研发投入从2014年的1440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238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7.3%,预计2021-2028年全球医药研发仍将以2.6%的增速稳步增长,
我国医药生物企业研发开支持续增长,单季度表现仍有波动。据西南证券梳理,我国A股医药生物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1年研发投入额1022.8亿元,同比增长49%,此后受投融资等因素影响增速略有放缓,2023Q1-3研发投入额达739亿元,同比下降3.7%,单Q3增速,同比下降45.8%,较Q2下滑明显。
这也是由于创新研发投入并非易事。复星国际执行董事、联席CEO陈启宇在4月9日召开的第七届医药创新生态大会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生物医药创新布局目前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一是资金,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着产业的供应量,对企业、对整个行业都有约束力。相反,资金供应紧张也会倒推企业更谨慎地做创新选择题——正是由于资源有限,就要求对创新质量、差异化、价值做出甄别;二是全球环境,这决定了企业天花板的高度及版图大小,特别是对创新药而言,市场价值的差异较大;三是医保定价,背后是产业在价格博弈中的定价能力,决定了创新药在中国市场的价值实现度,要有差异化和独特性能力的创新产品,才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是企业做创新药时需要综合考量的,有多少资源,能做多大的市场,能不能做出价值来。”陈启宇表示,实际上,对于创新药企而言,当前面临的资金链、商业化等困境,短期是“痛苦”的,但长期来看,在某种意义上也有更大的好处,即“‘卷’的能力要‘卷’到一个高水平上去”。
围绕创新高质量发展,连日来,北京、广州、珠海等多地也相继发布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政策从研发到应用再到资金都为创新药品的研发、生产、推广提供了全链条保障。
例如,广州方面指出,从资金层面直接支持创新研发,给予创新丰厚的报酬,增加了创新药械现金流的收入方式,为创新注入了新动力。北京则是以政策赋能新药审批+药事会进院提速创新进展。
“以前资金量大,医保支付的瓶颈也还没出现,biotech企业发展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商业化产品,但‘快’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跟随、重复、同质化,没有考虑国际化。现在出现了挑战,行业格局在快速变化,相信以后同靶点开发重复依然会在,但重复度不会那么高。”陈启宇进一步指出,现在行业出现的变化是创新能力国际化、源头创新等方面的变化,即使是跟随创新,也强调更快速,相信未来中国临床水平、基础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可以快速迭代到下一个阶段。
转载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季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