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泪:世界钻石争夺史》:透过钻石看见世界

祁宇2024-04-10 07:55

“出了专柜,钻石就开始贬值”这个话题近期频繁“刷屏”。人们不禁要问,“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钻石神话要破灭了吗?葡萄牙的蒂尔·瓦内斯特是国际关系研究学者,他的《血、汗、泪:世界钻石争夺史》,揭露了钻石闪耀外表之下古老而充满血、汗、竞争的另一面。该书重点关注钻石开采对矿工和环境的剥削,帝国、政府、私人公司通过何种手段对未切割钻石贸易的垄断,精英如何把利益建立在穷人的劳动和注定失败的梦想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到今天,这种情况依旧改变有限。该书表明,合成钻石生产的进步,尚未能消除世界对钻石那无法抑制的渴望所造成的开采。

《血、汗、泪:世界钻石争夺史》

[葡]蒂尔·瓦内斯特 著

欧阳凤 译

中译出版社

珍贵的石头  

钻石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很少有人愿意花钱去买一小颗碳结晶体,但是很多人愿意花费几万到几十万元钱去拥有一种“永恒”。这背后的价值认同需要由历史来言说。

19世纪70年代,在南非金伯利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藏后,关于这些宝石存在于地下深层岩管中的理论,得到科学界的肯定。因首次发现于金伯利镇,这种特殊岩管地形被称为“金伯利岩管”。在此之前,人们只在地表附近、河床及其周边开采钻石。

如今,人们明白了,金伯利岩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白垩纪地质时期的火山喷发。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的钻石矿床具有商业开发价值,仅占7000个已知岩管的1%。钻石是碳的同素异形体,形成于地幔的高温高压之下,位置处于大陆地壳下至少150千米,或海洋地壳下200千米,此后便由金伯利岩裹挟着到达地表。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产生钻石的地层深处,钻石的数量可能远比研究人员此前预估的要多得多。

长期以来,人们在精心构建钻石的璀璨形象。这种意象在20世纪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广告中臻至顶峰,它们不仅将钻石与魅力关联在一起,而且将其与代表婚姻和忠贞的浪漫理想联系起来。这种现代品牌宣传,令钻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这也是现代钻石产量大幅增加后所需的必然举措。

钻石珍贵异常的观念,其实可以追溯到古代。不过,起初人们对钻石的欣赏并不是因为它的美丽。一颗未经切割的钻石原石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但它非常坚硬,这种坚硬的特性再加上它们在古代的稀有性,使得欧洲人和亚洲人倾向于将钻石原石用作护身符,为佩戴者提供“神力”保护。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中世纪期间,钻石的这种象征性用途在欧洲几乎消失了,中世纪的珠宝工匠对钻石的评价远远低于其他宝石,比如红宝石和祖母绿。

而有一种钻石的用途延续了下来,就是将其用于医疗,用钻石首饰来抵御疾病。正如1691年的《伦敦药典》所指出的:“钻石是所有宝石中最坚硬的。从来都不能内服,只能将其作为戒指等饰物佩戴。据说它能消除恐惧、忧郁,并能令心脏变得强大。”

随着钻石切割工艺的发展,各式各样的钻石切割方式诞生了,明亮式、公主式、枕形、心形等切割方法,赋予了钻石在光线反射下令人称道的熠熠光辉。至此,钻石的主要角色固化为镶嵌在首饰上的宝石,并延续至今。

现实版《血钻》  

然而,钻石带给当地百姓的,并不全是美好。

非洲大陆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如果你想长命百岁,那么就别碰钻石。”在部分非洲国家,钻石是军队用来购买军备的资金来源,也是连年征战的原因。作为非洲主要的钻石出口国之一,塞拉利昂的钻石每年有两亿美元的收益,而在战争期间,这些钱落在了叛军的口袋里,用于购买战争使用的武器。直到2002年内战结束,这种可悲的恶性循环才算停止。

2005年,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的犯罪类型电影《血钻》问世。影片正是以塞拉利昂内战为背景,讲述了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不法之徒在非洲从事钻石走私的经历,以及在遇到一位记者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扭转,最终领悟了生活和爱的真谛的故事。独特的题材让影片引发广泛关注,于2007年获得包括奥斯卡金像奖以及美国金球奖在内的七项大奖的提名。

其实,钻石阴暗的一面在很久以前就显现了,比其璀璨的一面还要古老。

单看《血、汗、泪》的书名就明白,这本书注定不会轻松。也许在很多人的世界里面,钻石代表着求爱、婚姻、天长地久,尽是一些美好的联想,但是在这本书的世界里,钻石代表的是利益,巨大的利益。该书叙述了钻石的发现历程,钻石的开采、切割等技术的发展,生产消费的增长变化趋势,以及这背后的种族、道德、政治等因素,同时也讲述了钻石的开采过程中,对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巨大伤害。

当人们翻阅这部关于钻石开采和贸易的著作时,可以读到财富是如何积聚到少数人手中的,这是燃尽了数百万无名矿工和切工的血汗积累而成的。工人们被迫在残暴、恶劣的环境下劳作,工钱微薄甚至是无偿劳作。钻石的历史是一部关于种族剥削和社会不平等的历史,富有的精英阶层从穷人的劳动中获益,穷人则一直在地底的矿井和危险的河流中劳作,寄希望于某天会找到一颗能令自己获得自由的钻石。

19世纪是钻石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这段历史,《血、汗、泪》着重探讨了在巴西、婆罗洲和印度古老的冲积矿场上,采矿活动是如何变得日益缺乏组织性,乃至钻石业已经无法通过开采钻石来谋生。

1867年在非洲南端发现了钻石后,人们很快意识到,不仅可在河床中发掘出钻石,真正的含钻岩石存在于深层岩管中。金伯利引发了世上前所未有的淘钻热,并产生了以最为残暴的手段剥削非洲黑人的制度。随后,钻石开采的近代工业时代开始了。钻石、铜和金,这些矿物成为近代南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危险的地下矿井专门留给那些工资低廉、受到种族虐待的黑人劳工。

这段时间,一家公司成了南非钻石业的领袖,即著名的戴比尔斯公司,至今它仍是全球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钻石矿业公司。尽管浪漫广告确实说服了许多消费者,却无法掩盖戴比尔斯公司积极参与20世纪历史中某些“至暗时刻”的事实。昔日,戴比尔斯公司建立了种族隔离的劳动环境,非洲黑人矿工被迫生活在封闭的矿工院中,这是公司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做出的最为具体可见的“贡献”。当然,戴比尔斯公司受到世人质疑,不仅因其在南非那不光彩的采矿管理,还因为它作为批发商参与了“血钻”贸易。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句经典的广告语,对钻石这类产品也十分适用。

情况仍未改变  

与人们的想象不同,进入新世纪,情况似乎并没有明显得到改变。

蒂尔·瓦内斯特曾于2003年访问了巴西的一个矿区,在那里有一小群人为当地投资者在河中开采钻石。他们的工资是根据所开采钻石的百分比计算的,但是开采了一年多之后,他们还是一无所获。他们住在数小时车程外的小木屋里,日子过得很艰辛。

根据2013年的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1亿人依靠小规模开采钻石、黄金等贵重商品过活,而工业化采矿人数为700万人。一方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边境地区作业,无法得到某些重要的保障,如医疗保健或教育;另一方面,采矿对他们的健康有害,因为矿工们要跪在偏远地区的河流里作业,劳作时间很长。

矿工们不仅要忍受体力的透支,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在加纳的阿夸蒂亚钻石区,2004年的艾滋病毒感染率是全国感染率的2倍。住在处于潮湿环境下的冲积矿矿区中,矿工们也要忍受疾病的暴发。例如,刚果(金)北部矿区附近曾暴发肺鼠疫,在2005年年初矿区重新开放后仅数天时间,就导致了60名矿工死亡,350名矿工被感染。

此外,手工采矿中,童工仍然是一个普遍的、具有争议的问题。2003年,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有100万儿童参与到小规模的采矿和采石中,而在某些地区,如塞拉利昂的黄金区和钻石区,9岁至18岁的人群中有80%参与了采矿。大多数拥有冲积矿藏的国家,虽然可通过收取许可费和租金监管手工采矿,但在塞拉利昂进行的研究表明,由于这些费用太高,矿工们往往会进行非法开采。此外,政府也很难控制这类开采,因为这些矿藏通常位于偏远地区并且十分分散。秘密开采行为降低了政府的采矿收入,也减少了可用于改善手工采矿者生活条件的资金,这造成了恶性循环。

《血、汗、泪》认为,另一日益重要的担忧是钻石开采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采矿协议中有相关约定,如减少因采矿造成的植被损失、监测水质等,可多数国家和地区对此还缺少制度约束。在纳米比亚,矿工们在海洋中寻找海洋钻石的行为,已经引发了人们对于海底生物栖息地受到侵扰的担心。

现实中,大量手工挖矿者怀揣着改善生活的希望而被吸引到冲积矿钻石矿区,但是他们的开采行为无人监管,于是导致了过度开采。为了从源头解决问题,加纳政府已经开始实施教育计划,引导黄金和钻石开采者认识到环境破坏和健康危害的后果。同时,有人提议成立采矿合作社,以便为开采者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这样冲积矿钻石矿场的管理方式才能持续得更长久。在塞拉利昂,土地复垦举措试图将部分采矿区重新变为农田。当地已经认识到,要想让钻石开采区经济发展,将农业生产与采矿经济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可能是解决之道。

这些行为可能令许多人的命运不会再那么多艰。但是,正如《血、汗、泪》所说,对从事钻石开采的很多人而言,这些珍贵的石头从未闪耀过,它们的光泽不过是一个遥远的许诺:生活会更好、更富有。这一许诺想要成真,血、汗、泪非流不可。

那么,在未来,一切会更好吗?《血、汗、泪》没有给出答案。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祁宇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祁宇】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