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研发管线、引入全新运营模式,拜耳处方药能否走出困境?

林昀肖 实习生姜伊菲2024-03-28 07:53

为应对挑战,作为拜耳三大业务板块之一的处方药事业部近日动作频频。

3月21日,在拜耳处方药2024年全球媒体日,拜耳向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全球媒体释放出一个信号:拜耳处方药将加速开发下一代重磅药物,重建处方药研发管线,包括获得关键性III期临床研究OASIS 1、2和3积极顶线结果的女性更年期药物elinzanetant;四个具有first-in-class潜力的药物预计在2024年底前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推进聚焦帕金森病和充血性心衰的七个细胞和基因疗法项目的临床试验等。

拜耳财报显示,2023全年处方药(处方药事业部)销售额为180.81亿欧元,经汇率和投资组合调整后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持平,但收益下降。同时,拜耳在2023年11月面临另一次挫折,即其寄予厚望的抗凝剂asundexian在房颤和中风风险患者中的主要Ill期试验被终止;并且处方药在中国的整体销售额也大幅下降,拜瑞妥在去年第三季度销售额下降了3%。

在3月5日财报新闻发布会上,新任拜耳全球CEO Bill Anderson亦直言不讳地指出“处方药事业部的专利到期和产品线缺失”是当下拜耳面临着四项亟待解决的挑战之一。对此,Bill Anderson提出Dynamic Shared Ownership(DSO,意为动态的责任共担)运营模式将通过更好地贴近客户并加速创新来推动业务增长,加强处方药事业部产品线。

在上述全球媒体日,拜耳处方药全球总裁、全球研发、肿瘤研究及早期开发、女性健康医学事务等全球负责人悉数亮相。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总裁Stefan Oelrich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从层级决策转向集体决策,是为了将“金字塔倾斜”,拆除职能部门和多层级的传统模式,以产品和客户团队为中心,以此使公司更加敏捷,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就在媒体日的前一天,拜耳宣布其处方药业务部即将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其执行委员会将进行重组,并将整合此前肿瘤事业部、全球市场团队、医学事务等职能,成立全新部门 - “全球商业化”。

重整研发管线、加强商业化、实施DSO这一系列组合拳,能否足以让拜耳走出困境?

增长放缓、重要研发受挫

拜耳处方药事业部专注于心脏病学、妇科学,以及肿瘤学、血液学和眼科学专业治疗领域。该事业部还包含影像诊断业务,负责诊断成像设备及所需造影剂的销售。

处方药(处方药事业部)销售额同比持平,为180.81亿欧元。该事业部最新上市产品实现显著增长,抗癌药物诺倍戈®的增长率为93.6%(经汇率与资产组合调整);用于治疗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病的可申达®的增长率为160.6%(经汇率与资产组合调整);得益于价格和销量的增长,肺动脉高压治疗药物安吉奥®的销售额也有所增长,增长率为4.6%。

此外,该事业部的眼科药物艾力雅®和影像诊断业务(包括优维显®、CT高压注射系统产品线和加乐显®产品系列)的销售额也实现了持续增长,其中艾力雅®增长幅度为5.6%(经汇率与资产组合调整)。

然而,全球范围内,在仿制药竞争和价格双重压力下,口服抗凝剂拜瑞妥的销售额下降6.1%,拜科奇®/科跃奇®/JiviTM 凝血药物的销售额下降9.8%。此外,心脏病二级预防产品阿司匹林100毫克和抗癌药拜万戈®的销售额同比显著下降达13.8%和8.9%。

与此同时,在研发方面,拜耳的处方药部门在2023年11月遭遇重创。拜耳寄予厚望的抗凝药物asundexian在一项针对预防高危患者卒中的三期大规模临床试验中疗效被证明不如百时美施贵宝(BMS)和辉瑞开发的抗凝药物阿哌沙班(Eliquis,艾乐妥)。这一临床被停止。随后,拜耳的股价暴跌近20%,创下12年来低点。

此外,在财报未来发展部分,拜耳也指出失去专利保护也会成为拜耳的高风险点。对于创新引领的公司如拜耳而言,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保护机制是支付研发新产品所需高额成本和风险的关键。专利通常自申请之日起有效期为20年,但鉴于新药物保护成分的开发平均耗时11至13年,实际的专利保护期仅剩下7至9年。

目前,拜耳的抗凝药物拜瑞妥®已面临专利即将到期的挑战。拜瑞妥®10、15和20毫克片剂在欧洲享有至2026年的专利保护,在美国的专利保护则到2025年。然而,在其他地区,该项专利仍有可能会受到攻击。对此,拜耳声称“有信心能够抵御这些攻击”。

DSO、组建全新“全球商业化”部门

正如2023年财报显示,拜耳的处方药一直面临着严重的困境。显然,Anderson接任拜耳CEO后,其工作任务就是扭转局面。

在2023年11月的财报会议上,Anderson表示,他和客户之间的12层管理“实在是太多了”,并计划在2024年底之前裁减多个中层管理人员。同时,他毫不掩饰自己“重新设计拜耳”的计划,即“只关注核心业务,摒弃其他任何东西”。

由此,Anderson揭晓了其战略的最重要部分,即通过Dynamic Shared Ownership (DSO) 削减官僚主义并转变拜耳的组织文化。

Liberty Mind指出,DSO是自我组织的一个更华丽的说法。意味着减少管理层次和官僚机构,赋予团队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DSO体现了所有权、决策和责任在所有团队成员之间的分配。这种方法培养了共同的责任,个人的贡献直接影响集体的成功。

拜耳2023年财报也对于全新的企业运营模式做了具体阐述指出:“DSO更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使我们的团队能够更有效地满足这些需求,并更高效地部署我们的资源。我们的目标是让员工以自我管理的小团队形式工作。各项活动根据其对任务的贡献确定优先次序,并以 90 天的短期周期来衡量进展情况,从而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灵活性。”

此外,在全球媒体日上,拜耳处方药事业部也就DSO的提出和实施对决策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回应。

拜耳集团管理委员及处方药部门的全球领导Stefan Oelrich向记者解释称,以往跨职能团队需要到不同的职能层次中再进行决策。DSO使公司决策模式从层级式转向集体式,消除了多级职能部门,聚焦于以产品和客户为核心的团队,从而提升了拜耳的灵活性和对市场动态的反应速度。

3月20日,拜耳宣布其处方药业务部即将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领导者成为向导,而不是指挥官。目前,拜耳已经削减了40%的传统管理职位,其执行委员会将进行重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拜耳处方药领导团队规模“基本上减半”,高管人数将从14人减少至8人,其中全球市场负责人Anne-Grethe Mortensen、影像诊断业务负责人Gerd Krueger将在近期退休。

4月1日起,现任拜耳美国总裁Sebastian Guth将担任新设的首席运营官 (COO) 一职,负责公司活跃的所有市场的商业运营。为助力公司 “在美国市场实现大幅增长",Guth将继续在美国工作。

与此同时,拜耳新成立了一个“全球商业化”部门。该部门将整合拜耳战略业务单元肿瘤事业部、全球市场、数字与商业化创新,以及医学事务与药物警戒的部分职能。6月1日起,肿瘤战略业务部门负责人Christine Roth将领导新成立的“全球商业化”部门。

此外,Christian Rommel与Holger Weintritt将继续负责全球研发和全球产品供应。

在新的运营模式下,上述四人都将直接向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总裁Stefan Oelrich汇报。

为了更有效率地决策和分配市场资源,对其商业化团队进行重组以实现管理模式的优化配置成为跨国药企的共同选择。

重建研发管线、注重CGT

除管理结构外,拜耳也正在根据其产品线的演进或所关注的疾病领域,更新产品组合,以产品带动全球商业化战略的实现。

“在过去的24个月里,我们一直加紧研发工作,在重建健康研发管线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拜耳处方药事业部执行委员会成员兼全球研发负责人Christian Rommel说,“我们将在紧迫感的驱使驱动下继续实现这一目标,特别是增加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更多来自平台公司的贡献,并持续寻找有吸引力的新外部合作伙伴或交易。”

在女性健康领域,拜耳后期研发管线中用于治疗绝经相关的中度至重度血管舒缩症状(潮热)的化合物elinzanetant 近日获得关键性III期临床研究OASIS 1、2和3积极顶线结果。

根据 NCBI 2021年12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潮热是最常见的更年期血管舒缩症状之一,影响高达74%的围绝经期女性,大约 65%的女性抱怨潮热超过两年。

更年期血管舒缩症状发生率的增加是导致更年期潮热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2020年9月,拜耳斥资约8.75亿美元(包括4.25亿美元前期付款和4.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完成了对英国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KaNDy Therapeutics Ltd的收购,囊获这款潜在“first-in-class”疗法,将elinzanetant完全整合到其女性健康研发管线中。2021年8月,拜耳宣布启动3期临床开发项目OASIS,旨在评估elinzanetan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与此同时,在肿瘤领域,拜耳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诺倍戈®是美国增长最快的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在其他很多国家的上市和适应症申请也都获得批准。

在肿瘤研发领域,拜耳处方药肿瘤研究及早期开发全球负责人Dominik Ruettinger表示,拜耳还增强了精准肿瘤开发能力,解锁下一代突破性疗法。

为达到这一目的,2021年,拜耳公司通过收购Vividion及其领先的化学蛋白质组学平台,强化了其在小分子药物和精准医疗领域的研究及产品线。在过去六个月里,Vividion已经将两个备受期待的癌症项目——KEAP 1激活剂和STAT 3抑制剂——推进到I期临床试验阶段。

IQVIA数据指出,2021年,全球肿瘤药物支出达1850亿美元,受持续创新的推动,预计到2026年将超过3000亿美元。肿瘤在研产品数量在过去十年中显著增长。因此,肿瘤治疗一直以来都是跨国企业进行全球商业布局的重要领域。跨国药企通过并购增强其肿瘤研发管线能力的案例数见不鲜。

在2024年开年后不久,就有辉瑞以430亿美元成功收购并整合癌症药物研发公司Seagen,并在此后的投资者大会上,着重强调公司将深耕肿瘤药物领域。辉瑞表示,预计到2030年末,经风险调整后的肿瘤收入中约有三分之二将来自新药和现有产品的新适应症(或治疗用途)。

随后,阿斯利康也于3月19日宣布,以24亿美元收购专注于开发新一代放射性偶联药物(RDC)的生物制药公司Fusion Pharmaceuticals,并已达成最终协议。预计该交易将在2024年第二季度完成,届时Fusion将成为阿斯利康的全资子公司,继续在加拿大和美国进行其业务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拜耳当下更倾向押注于创新细胞和基因治疗(GCT)、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及高级临床开发项目当中。据Christian Rommel介绍,自2020 年以来,拜耳已为建立相关技术平台投资超过35 亿欧元,用于研究、开发GCT。

其中,与AskBio合作的用于治疗充血性心衰的候选基因疗法AB-1002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与BlueRock Therapeutics合作的bemdaneprocel(BRT-DA01)公布了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治疗18个月后的数据。

业界预估,拜耳的CGT治疗方案所带来的收入可能会帮助拜耳的营收增长数十亿欧元。而帮助旗下业务部门实现营收,正是Anderson的强项之一。

Anderson自Biogen开启了长达9年的职业生涯,其间被任命为Biogen最大的业务部门——神经系统部门的副总裁兼总经理。2006年,Anderson转至罗氏子公司Genentech任职,随后在2013年升任罗氏肿瘤业务的首席营销官,并于2016年回归基因泰克担任CEO。仅三年后,即2019年,他被提拔为罗氏制药业务的CEO。在2019至2022年间,他不仅成功地领导了罗氏制药业务的转型,还推动了包括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和新冠肺炎在内的多个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上市,有效地缓解了罗氏面临的因“老三样”专利到期而引起的挑战。

因此,通过敏捷工作方式推动业务部门盈利对于Anderson来说是轻车熟路。而Anderson的到来对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股价骤跌45%、市值蒸发近400亿美元的拜耳来说更是一场“及时雨”。在拜耳宣布Anderson将任职CEO的当天,公司股价盘前大涨6%。拜耳处方药在新任CEO带领下能否走出困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将持续关注。

转载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林昀肖 实习生姜伊菲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林昀肖 实习生姜伊菲】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