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一些限制大学生打游戏的新闻掀起了全网不小的讨论,前有代表建议建立大学生网络游戏防沉迷机制冲上热搜,后有某高校要求其学院学生签订《“远离网络游戏,倡导网络文明”承诺书》,保证学生在周一至周五在宿舍不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打游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对这些事件笔者认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可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应当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过度的干涉和限制只是治标不治本,相比起限制大学生游戏时长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游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实现健康成长。
首先,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达到法定成年年龄,有能力独立思考、做出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大学期间,他们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娱乐方式、生活方式,并且对自己做出来的选择负责。如果单单靠限制反而更可能激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限制结束后的报复游玩心理,达到与政策期望相反的效果。
其次,游戏也并非洪水猛兽,适度的游戏娱乐有助于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甚至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和策略思维能力。游戏可能只是大学生在面临包括学业、社交、生活的压力时,暂时忘记烦恼获取快乐一片小小的天地。因此,只要学生寻求平衡,提倡理性、适度、合理地享受游戏乐趣,同时不忘对学业和其他生活方面的重视,游戏对于学生就是有益的,不能简单地将游戏视为“罪恶之源”。
最后,如果限制了大学生打游戏,那他们会不会反过头来对其他事物上瘾呢?比如短视频、肥皂剧、网络小说等等,可以说对这些事物上瘾和对游戏上瘾毫无区别,难道又要出限制措施禁止大学生使用这些软件吗?同时如果在未成年时期和大学时期都进行强制干涉,那到了社会上如果继续打游戏成瘾影响了工作效率,还要继续限制吗?这样的限制难道要伴随人们一生吗?因此这样通过强制限制去解决问题的措施,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不可取。
所以,比起一味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学校和社会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自律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大学生认识到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平衡,让游戏成为自己的工具,而非让自己成为游戏的工具,不能让游戏成为生活的全部,要有规律地进行游玩,同时兼顾生活中的其他方方面面。在此之上,更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大学生在游戏之余也注重学业成绩、体育锻炼、社交活动等等,努力促进个人全方位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更有价值的栋梁之材。
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既是放松身心的途径,也可能成为沉迷影响学业、生活的隐患。在处理这一议题时,我们需要给予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更多的宽容和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选择并承担后果。因此,我们呼吁不仅仅是限制,更需要理性引导,让大学生在游戏中找到快乐与成长的平衡之道。
来源:红网 作者:吕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