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泉水/文 3月5日,在全国人代会上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拟按3%安排,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等十项重点工作。报告重点强调稳定社会预期,对重点领域风险的防范化解强调标本兼治,突出政策决心。具体看,我们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5%左右,强调“政策需要聚焦发力”。根据报告表述,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主要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角度考量。从必要性看,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既是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也是实现中长期经济总量翻番目标的要求。从可行性看,2024年我国潜在增长率估算中值约为5.6%,能够支撑实现增长目标。(具体参见我们2月2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如何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但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我们预计2024年实际GDP增速4.8%左右,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宏观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加码,或向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倾斜。
第二,更加注重预期引导,明确政策一致性评估锚点。从政策表态看,稳定预期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去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将“稳预期”放在“稳增长、稳就业”之前。2月底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对于稳定预期的重视,报告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 稳增长、 稳就业的政策, 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 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精准做好政策宣传解读, 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同时,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方面,报告对具体要求进行细化,明确“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 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实施政策要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 防止顾此失彼、相互掣肘”。此外,报告指出“以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尺”,这意味着未来“稳预期”可能成为政策一致性评估的重要锚点。
第三,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广义财政赤字率较去年扩大。根据报告,2024年预算赤字率拟按3%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同时,报告明确“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2024年政府融资规模为8.96万亿,较2023年扩大,但政府融资占实际GDP比例较2023年回落约0.3个百分点。我们预计今年广义财政赤字扩大至9.76万亿,较去年增加2.48万亿,广义赤字率增加至7.4%。报告提出“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 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表明财政政策将进一步“提质增效”,财政资金将向乘数效应高的地区重点投放。此外,考虑到今年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仍需政策发力,而“三大工程”有望成为托举投资端的重要抓手,我们预计准财政政策或是未来发力的重点方向。
第四,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避免资金沉淀空转。报告提出,“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我们预计今年货币政策的操作可能仍以总量为主、结构为辅,降息、降准仍具有必要性。从政策表态看,货币政策更加重视社融增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均将社会融资规模提到货币供应量之前,《2023年4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要多看涵盖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规模”。我们预计存量社融增速为9.5%,与2023年接近,新增社融36万亿元左右。此外,报告提出要“盘活存量、提升效能”“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避免资金沉淀空转”,未来或将进一步出台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第五,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报告在地产政策方面的表述更加侧重于“防风险”和“保主体”,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风险意味着本轮政策并非周期性、临时性的,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风险问题,彰显政策决心。报告强调“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预计对房企融资端的支持会继续加码。关于需求端,报告中在“改善性需求”前面加了“多样化”一词,我们理解未来在降低购房门槛以及成本方面或有更多支持政策出台。此外,报告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从地方两会表态看,多地宣布2024年将开展配售型保障住房建设,预计对房地产投资拉动效果好于保租房。
第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政府工作任务首位,“十八大”以来首次将“科教兴国战略”列入政府工作任务。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聚焦以下三个领域:1)“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我们预计将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相结合,通过提升供给端的“质”,并通过限制、淘汰落后的“量”,逐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2)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同时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赛道。3)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报告提出,“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此外,报告首次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入政府工作任务,并放在扩大内需之前,表明政策层面对基础研究、创新能力的重视达到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