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优化调整加速,更好服务紧缺急需人才培养

李一陵2024-03-24 19:20

增设、调整专业点1719个,对高校申请撤销的1670个专业点予以备案,增、撤、调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日前,教育部公布新一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去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此轮专业调整优化,是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年度常规工作。而对标上述《方案》提出的目标,撤、调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又凸显了落实力度。

近年来,高校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步入常态化。专业优化调整的方向和趋势非常明确,那就是以专业设置的“小逻辑”来服务国家发展的“大逻辑”。比如,今年新设置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电子信息材料、智能视觉工程、中国古典学、健康科学与技术、体育康养等专业,这些专业或者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或者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或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或者聚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都深刻体现了坚持“四个面向”的要求。

换而言之,就是国家紧缺哪类人才,高校的专业设置就要瞄准这些需求进行优化调整。这背后所体现的是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不管是突破“卡脖子”技术,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都依托于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要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来实现。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动态优化调整专业,无疑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使之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

突出就业导向,进一步强化就业与专业设置间的联动,也是专业优化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当前形势下,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更要求把关口前移。结合社会需求、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来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是基本要求。对于那些就业率过低,或者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要谨慎增设、及时调减。这是破解人才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也是真正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重塑了市场的人才需求,一些新专业变得时髦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紧跟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也容易带来跟风的问题。哪个领域热,就争先设置相关专业。但是,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办学特色各异,具体的办学条件也各不相同。一哄而上的结果可能是浪费办学资源,也可能是误人子弟,还可能因专业过热导致人才供过于求。

因此,强化省级统筹和指导也是本轮专业优化调整的鲜明特色。一方面通过省级统筹,“一省一策”,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调整专业设置,梳理急需紧缺专业和就业率低的专业等,引导高校以服务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另一方面则通过实施专业预申报制度、加强对增设专业的论证和公示等,要求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提前谋划增设专业。这些新举措,显然有利于实现专业设置更高层次的协同,在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引导高校做强优势特色专业,避免简单跟风。

总而言之,专业动态调整已成常态,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之间的联动必然更加紧密。接下来应该做的,一方面是面向考生和公众全方位地介绍这些专业,引导考生理性选择;另一方面,则是在专业建设上下功夫,深化科教产教融合,紧密对接市场对新质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行业产业发展一线中去培养人才。只有这样,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和支撑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来源:光明网 作者:李一陵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李一陵】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