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周处除三害》频上热搜,这部犯罪题材电影以8.4分的豆瓣评分、炸裂的口碑轻松碾压一众热片。刷过N条小视频,又完整观看了一遍影片,再次确信“观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实为颠扑不灭的真理,《周处除三害》的确是一部能够触及灵魂的好片。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最有价值的内核是揭穿了人世间精神PUA的真相,导演甚至以让男主角将那群执迷不悟的信徒集体爆头的极端表达,试图唤醒世间那些喜欢被精神催眠的人恢复自主意识。
片中位居通缉榜首的黑道头子林禄和摇身一变成为拯救众生的教主尊者,这个人物塑造得很成功,必须承认,他的洗脑水平当数一流,他的言行放在现实中也极具蛊惑性,满嘴都是听起来颇有道理的哲理箴言,做的却是杀人骗财的罪恶行径。
有人说,社会上的PUA者说的99%的话都是对的,待你接受后再用另外那1%来控制你。在复杂纷纭的网络世界,这样的PUA者比比皆是,且比电影中的尊者更难识别,而那些甘愿被洗脑、有意无意做了帮凶的跟随者则成为滋养他们野蛮生长的营养基。
这部电影或许可以促使我们琢磨一下这几个问题: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是什么?你是否拥有独立完整的自我意识,是否具备分辨和抵抗精神催眠的能力?你有多久没有静心思考过了?
作为芸芸众生中渺小平凡的一分子,我们着实需要在“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和“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的人生路上时不时停下来歇歇脚,对自己的生命进行一点独立自主的哲学思考。
说到精神自由,庄子的“逍遥游”当是公认的最高境界了,这种无所凭借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成为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的终极追求。
哲学家陈鼓应曾说:“凡中国文人,到了四五十岁年纪,都会不自觉成为庄子的粉丝。”但怎样的境界才属于真正的“逍遥”?古往今来的学者有着各种不同的诠释注解,并引发了诸多争鸣,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魏晋时期支道林对向秀的跨界碾压。《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这个发生在魏晋时期名士圈的著名桥段。
话说“竹林七贤”中的向秀以“适性逍遥”论在当时的清谈界风靡一时,他说,“大鹏之上九万,尺鴳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所待,然后逍遥耳。”意思是宇宙万物,无论是大鹏还是麻雀,只要适性,都可以逍遥。众人一听,原来“逍遥”这种高大上的境界我们素人也能分分钟进入,纷纷对他路转粉,向秀便成为万民拥戴的文化“明星”。
谁知没多久,突然跳出来一个叫支道林的和尚表示反对,他说,“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意思是夏桀和盗跖这样的暴君、大盗都是以残害生灵为性,要说适性就是逍遥,那夏桀、盗跖也是逍遥了?如此尖锐犀利的质问让“明星”向秀一夜坍塌,人们转而做了支道林的拥趸。大家都认为支道林推崇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玄感不为,不疾而速”更接近庄子的“逍遥”本义,于是支道林又成为被追捧的“新星”。
这样的“造星”“毁星”故事自古至今不胜枚举,不足为奇。大众推手们在毁掉自己树立的偶像的同时,也许还会夹杂些许委屈受伤的情绪:当初咋就被他忽悠了呢?并不会醒悟到最应该进行的其实是自我反思:为什么老是膜拜于偶像脚下,而不是用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去思考和理解这个世界?
鲁迅曾经引用过的叔本华那句“莫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足以让我们警醒,而学习、借鉴、成长、独立,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做自己的主人,说起来容易,却是很多人需要用一生去努力学习的独立行走。
被爱情挟持,为道德绑架,让深奥玄妙的言论迷惑,对权威盲目迷信……生活中的洗脑悲剧实在太多,此类司空见惯的社会新闻未免令人感叹,对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言,实在是危险重重。
有啥好办法避开这些无处不在的陷阱吗?这时如果有谁向你兜售锦囊妙计,你信以为真,无异于又自动投身进入一个新瓮之中。
犹如婴儿学会走路靠的是大胆站起来自主向前迈开步子,想彻底摆脱各种PUA,必须培养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摒弃巨婴心理,切忌将思考的权利交给别人。
比如说,如果有哪个专家、学者或大师告诉你这个世界是虚妄的,那么,你要先将这个专家、学者或大师的那一大堆头衔通通给虚妄掉,然后再想想看,如果他变成邻居老王,你还信不信他说的话?
因此,想实现思想上的独立行走,首先得学会以魔法打败魔法。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赵桂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