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成长,家长如何当“园丁”而不做“木匠”?

王星2024-03-18 07:50

陪伴孩子写作业,正逐渐成为很多家长在每日工作之余的额外负担。社交媒体上,各类家长辅导作业的“崩溃现场”屡见不鲜,“心梗、高血压、被气哭……”家长们对此共鸣、共情。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一番有关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观点就引发网友热议。他表示,坚决反对家长陪伴式写作业,呼吁家长要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园丁”而非“木匠”。

面对孩子的作业本,家长们究竟该如何是好?

比对错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写作业,阖家欢乐,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是不少家庭面临的最真切的“成长烦恼”。作为资深教育专家,马景林认为,孩子做作业时,家长的陪伴和辅导虽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却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影响了孩子自主意识的培养。家长长期陪着孩子写作业,会慢慢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如果每次写作业都得家长陪着,那孩子哪还有机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依赖家长,一旦离开家长,他们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热议之中,对这番言论最有共鸣的,是不少小学生的家长。作为陪伴孩子做作业的“主力军”,很多小学生家长深受陪作业的“煎熬”,有家长感叹,“每天上班就够辛苦了,回到家还要坐在孩子边上看作业,有的题目今天刚教完明天又做错了,心累。”这并非孩子“故意捣蛋”,在教育人士看来,作为学习的启蒙阶段,很多知识点对小学生而言都是第一次接触,没法很快掌握做题方法,确实需要一定时间来巩固吸收和消化。

“要不要陪孩子写作业、如何陪?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答案是不一样的。对小学低年段学生来说,我认为家长陪伴式写作业还是有必要的,但这种陪伴应该是有度的,家长可以通过陪伴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是一味地代替他们完成任务。”在上海市特级校长、黄浦区曹光彪小学校长卢雨看来,有的家长陪着陪着就陪出了孩子的好习惯,也有的家长陪到后来反而让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方式方法上的差异。

“面对孩子的作业,有的家长一看到错误马上就指出,错一个指一个,很容易打断孩子的思路,也有家长会因为孩子字写得不整齐就要求擦掉重写,作业没做完本子倒擦破了。类似这样的陪伴不仅会让家长‘血压升高’,更会让孩子对做作业产生抵触情绪。”卢雨认为,正确的陪伴方式,并非要家长监督孩子的作业质量,而是要留心孩子写作业的习惯。

“关注作业质量是老师的事,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家长应该重视的。有些孩子习惯不好,会边看电视、边吃东西边做作业,有些孩子做作业时磨磨蹭蹭,专注力不够,也有的一会做语文、一会做数学,缺乏条理性。这些问题都需要家长帮助孩子逐步纠正。比如可以让孩子回家后先休息或运动一下,把要做的琐事完成后,在一个相对安静的氛围中开始写作业。对不同学科的作业,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给作业的难易程度排序,让他们自己制定每日作业完成计划,而不是直接帮他们排好计划。当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家长应该试着逐步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卢雨说。

一味“加量”不可取,让孩子在作业中找到成就感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该如何更好地陪伴?“我认为家长应该扮演‘园丁’,而非‘木匠’。”马景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园丁”注重的是为花草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和阳光,让它们自然生长;木匠则是按照既定的图纸,将木材加工成家具,“用木匠的方法虽然能做出成功的家具,但用在孩子身上就麻烦了。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板去塑造他们。”

对此,也有不少网友留言感慨,现在有些学校作业留得还是太多了,希望能先把一些形式主义的作业去掉,不要让家长在作业上操心这么多,才有可能争当育儿的“园丁”。

浦东模范中学校长亓大江坦言,在家长陪伴写作业的困局背后,学校究竟该怎么留作业?什么才是家长陪伴的正确“打开方式”?这些都值得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进一步思考。

在他看来,进入初中后,伴随着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学校和老师应尽可能通过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有针对性地让每个学生的学业通过作业得到提升。“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做作业完全不需要家长操心,恰恰是成绩较弱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有些学生拿到作业发现完全不会做,这说明这份作业对他来说是无效的,此时家长很可能也爱莫能助。”亓大江说,这就需要学校在教学和作业设计上多下功夫,让每个孩子尽可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

“我儿子今年读初一,尽管我和太太都是老师,但对儿子做作业,我们很少会主动干预。因为进入初中后,我们也很难按照各学科学习的要求与标准,对他进行精准指导。”亓大江说,对儿子做作业,他只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明确每天要完成的作业总量,二是到晚上九点半哪怕作业还没做完,必须上床睡觉,让儿子在尽可能有限时间内完成相应数量的作业,提升单位时间效率。

“很多家长看孩子作业做得快,就会再给他们布置额外的作业,时间长了,有些孩子就会变得拖拖拉拉,但其实进入初中后,学生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学习速度和效率的。”亓大江说。对此,卢雨也建议家长,如果孩子作业完成得快,家长千万不要一再“加量”,不如先给予一定奖励,让孩子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充分放松后才能更好地迎接新挑战。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星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王星】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