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疾控局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在3月以“有效减少近视发生 共同守护光明未来”为主题开展第8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其中明确,中小学校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以缓解视力疲劳。
自去年10月份以来,“课间圈养”“厕所社交”“课间10分钟被约束”“消失的课间10分钟”等话题,持续引发公众热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要通过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和充足的课间活动来解决这一问题。多位代表委员提出“把课间还给孩子”、延长课间时间、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等建议。
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在实际工作中,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但部分学校“课间圈养”现象依然存在。
让学生课间走出教室适量活动,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之一。学生走出教室,或在走廊上放松,或在操场上玩耍,或与同学们交谈,接受阳光、活动筋骨、培养社交,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身体活动需求,也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部分学校限制学生出教室,很大程度基于“安全考量”,生怕学生在校有个磕碰面临赔偿和问责追究。“怕孩子出事、怕家长闹事、怕给自己找事”,于是不少学校干脆将课间管起来。
有研究表明,孩子每天在阳光下活动两个小时,能大大改善视力问题,心理也会变得更阳光。在全国政协委员厉彦虎看来,增加孩子的活动时间,是解决当前孩子们身心健康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缓解方法,尤其要在阳光下运动,切不可“因噎废食”。此次四部门联合印发文件,不仅强调学校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还要求“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这是对于青少年儿童健康发展需求的有力回应。
“把课间还给孩子”,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是各方要相互理解、相向而行。有关部门应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出台校园安全法规,或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学生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厘清校园安全事故的责任边界,建立完备的家校纠纷治理体系,切实打消学校的安全顾虑,避免动辄因出现个别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而问责学校。同时,完善校园保险的内容和覆盖范围,让学生有保险“兜底”,减轻学校和家长负担。
学校应关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有效保障学生每节课间走出教室、每天落实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这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设置课间和大课间活动规则,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并统筹安排值班老师、学生志愿者等做好管理引导工作,保证学生课间和大课间活动安全。同时,在场地设置、活动内容设计、运动器材管理上下功夫,尤其是要创新课间活动形式,让学生们不仅“有得玩”还要“玩得好”。
对于家长和社会来说,也应积极支持并给学校“减压松绑”,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共同守护孩子们快乐美好的课间时光,共同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来源:东方网 作者: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