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濮振宇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濮振宇、王帅国 “三大件”说坏就坏、OTA升级形同虚设、智能化体验被夸大、油耗和续航虚标、交付一拖再拖、硬件和材料减配……中国汽车产销量在2023年首次突破3000万辆,隐藏在其中的消费问题也随之多了起来。
汽车作为价格不菲的大件商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和使用体验问题,不仅可能影响消费者日常的生活品质,还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今年3月,经济观察报推出“汽车3·15”消费者问卷调研,针对汽车降价、交付周期和产品质量,及虚假宣传、信息泄露、反馈投诉速度等可能存在的消费痛点,从十余个不同的维度展开了一场调研。
截至3月14日下午,750位受访车主向经济观察报反馈了他们的用车体验。这些来自车主的用车意见,展现出了消费者在购车前后都会踩到什么样的“坑”,勾勒出了一幅当前中国汽车消费领域的真实图景。
新能源车主受访积极性更高
在750位受访车主中,有648位开的是新能源车,占比达到86.2%,102位开的是燃油车,占比为13.8%。此次调研,受访新能源车主不仅在数量占据主导,反映的问题类型也明显多于受访燃油车主。
尽管从国内汽车保有量来看,燃油车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新能源车在新车市场与燃油车的份额差距正在快速缩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首次突破30%大关。
从品牌类型看,国产车、合资车、进口车的受访车主占比分别为88.8%、7.3%、3.9%,考虑到参与此次调研的主要是新能源车主,以及国产品牌在新能源车市场占据显著的优势地位,调研结果呈现的品牌结构并不让人意外。
此次受访车主的车辆涉及约20家品牌,其中既有蔚来、小鹏、爱驰等新势力品牌,也有比亚迪、吉利极氪、广汽埃安、赛力斯问界、上汽飞凡等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还有奥迪、奔驰等豪华品牌,以及江铃福特、东风日产、广汽丰田等主流合资品牌。
新车频繁降价引车主不满
从问题类型看,受访车主反映最多的是新车降价问题。购车后发现车辆市场售价直接或者变相降价的车主多达403位,占比为53.6%,其中多为新能源车型,只有个别是燃油车型。受访车主反映的新车降价周期从数日到一年不等,降价幅度则从数千元到6万元不等。
2023年以来,随着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成本回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持续蔓延且愈演愈烈,因此,采取“以价换量”策略的车企越来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车的挤压效应下,燃油车市场价格波动也很剧烈,但燃油车主对降价问题的反应并不如新能源车主明显。在受访新能源车主中,395位反映了降价问题,占比达到60.95%;在受访燃油车主中,只有8位反映了降价问题,占比仅为7.84%。
之所以新能源车的降价问题会引发更多的不满,与其经销模式不无关系。传统燃油车通常采用授权经销模式,车企只提供指导价,终端实际价格由经销商自主决定,因此车企的降价措施不会刚性传导到终端市场,很多时候消费者对降价感知不明显。儿更青睐直销模式的新能源车,由于没有经销商的“缓冲”,车企的降价措施往往会直接迅速地体现在终端实际价格上。
新车降价过快、过于频繁,是受访车主集中感到不满的地方,“提车后一周就降价5000元,一个月就降价1万元,谁受得了”“半年左右,降了3万多,新款车型配置还更高了”。
虚假宣传行为备受车主诟病
虚假宣传一直是消费领域的热点问题。在调研中,反映虚假宣传问题的车主有256位,占比为34%,仅次于降价问题。在虚假宣传问题中,“车企夸大宣传产品性能”、“虚标产品续航里程”和“虚报车型换代周期”是最受诟病的三种行为,占比分别为44.9%、24.2%、10.9%。
部分受访车主之所以认为“车企夸大宣传产品性能”,是因为他们和车企对某些营销用语具体含义的理解有分歧。来自北京的某合资品牌皮卡车主表示,“买车前车辆介绍及厂家宣传手册里均介绍座椅有加热功能,但提车后发现只有坐垫可加热,靠背无法加热,后来才知道靠背没有安装加热丝,所以无法加热,没有靠背加热就不应该叫座椅加热,应该叫坐垫加热”。
自新能源车个人消费启动以来,消费者对于“虚标产品续航里程”的投诉就一直很突出。除了部分车企可能确实存在夸大续航的行为,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动车自身的技术特性,也使得其容易招致消费者产生续航虚标的质疑。
新能源车目前普遍采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受环境温度影响非常明显。在低温环境下开新能源车的车主,通常都会有车辆续航严重缩水的感受。除了温度,车速高低、空调开启与否等多个因素,都会显著影响新能源车实际续航。
“虚报车型换代周期”也是新能源车消费者的一个常见投诉。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的换代周期更短、升级幅度更大,而且新能源车较少出现新老款“同堂销售”的现象,因此不少车企及其下属经销店为避免老款车型滞销,不愿意主动披露新款车型的具体上市时间。
电池、车机成质量问题新热点
从燃油时代到新能源时代转型过程中,汽车消费者也开始迎来一些新的质量问题。根据调研结果,共有108位车主遭遇到了质量问题,其中排在首位的是老生常谈的发动机问题,发动机不仅传统燃油车有,插电混动车上也有,反映了发动机问题的车主共有29位,占比为26.9%。
紧随发动机问题之后的,是与电动化、智能化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电池质量和车机质量。反映车机问题的有22位车主,占比20.4%,反映电池问题的有20位车主,占比18.5%。
受访车主对车机质量的不满,主要指向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差,具体包括“OTA升级后车机系统反应速度下降,语音识别质量大幅下降”“车辆启动时,车机显示车辆稳定系统异常,行驶时车机偶尔会死机”。
受访车主对电池质量的不满,指向安全、续航等多个维度,具体包括“购买几个月内,在车辆并未报警的前提下,被告知电芯出现问题,需拆装更换电芯,严重怀疑车辆带病出厂”“续航衰减速度太快”。
除此之外,反映变速箱和刹车存在问题的各有12位车主,占比均为11.1%,均指向“漏油”、“异响”这种常见的毛病,具体包括“变速箱漏油,更换密封垫圈后,(仍然需要)继续用防冻液壶盛装废弃变速箱油”“刹车在起步阶段踩和倒车时踩都有异响”。
智能汽车被批“不智能”
目前,包括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在内,智能化体验已成为新能源车以及部分燃油车的标配,但智能化体验的升级,需要厂家在云端持续提供服务,一旦厂家的服务有变化,智能汽车的实际体验可能将大打折扣。
在调研中,共有50位受访车主反映其智能汽车遭遇到了问题。其中,“厂家承诺的车辆OTA升级功能无法兑现”涉及23位车主,占比46%;“智能驾驶开城迟迟不开”涉及11位车主,占比22%;“厂家倒闭后智能功能失效,车辆‘变砖’”涉及4位车主,占比8%。
随着城区高阶智驾商业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车企都设置了野心勃勃的开城目标。例如,极越计划今年之内开城200座,蔚来今年第二季度覆盖超230座城,小鹏计划今年之内全国范围内点到点打通。
对于“厂家倒闭后智能功能失效,车辆‘变砖’”,目前尚无较好的解决方法。据了解,智能汽车的车机系统较为封闭,很多功能只有整车厂能控制和维护,第三方无法介入。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2023年10月的统计数据,国内申请破产或者已长时间不生产的新能源车企,涉及超16万存量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