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2024年3月以“有效减少近视发生 共同守护光明未来”为主题,开展第8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值得关注的是,通知提到,中小学校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到户外活动和望远,缓解视力疲劳。
此次多部委联合印发的通知从预防近视的角度重提、强化大课间,但实际上,高质量完成大课间能改善和解决的绝不仅是视力问题。课间体育活动为孩子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与机会,这一过程中的休息、玩耍、想象、思考、移动和社交的实践,具有在结构化的课堂环境中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能帮助孩子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能帮助他们重新聚焦认知能力、转移认知任务和减少压力,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更加专注和有效。同时从促进社会适应层面考量,课间体育活动也为孩子们的社交活动提供了平台和空间,通过游戏和运动发展的沟通、合作和领导能力,对于强化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年底,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随即明确表态,将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并就相关问题密集部署、全面排查,认真督促整改,并指导地方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长效机制,激活孩子们的课间10分钟。而落实30分钟大课间,则是对提升孩子们课间质量的又一次强调与重申。
早在2007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也提出相同要求。多项相关政策规定为中小学设置和开展课间体育活动提供了政策保障。事实上,大课间已经在很多地市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从2004年开始,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就提倡中小学每天要有大课间,2006开始在全市范围内举行大课间评比。2023年12月,河南洛阳教育局明确规定,中小学每天上下午各一次30分钟体育大课间,并将之作为“校长的一节公开课”,当作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加以保障。
高质量完成30分钟大课间,要调动老师积极性。大课间不是大撒把,合理高效地利用这30分钟,考验学校老师的能力。简单安排广播操、绕操场跑圈当然是选项之一,但结合各年龄段孩子的兴趣爱好,增加运动项目,使课间活动得以最大程度的丰富,无疑能让孩子受益更多。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文化体育项目能不能被安排上,跳皮筋、丢沙包等带有社交属性的运动能不能在考虑范围之中?这些都需要学校与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与时间。同时,应当明确,大课间不仅仅是体育老师的职责,因其活动规模大、人员多,过程复杂,需要动员上至校领导,下至体育老师、班主任、教职员工的多级分层管理的机制,才能保证效果。
高质量完成30分钟大课间,更要调动孩子积极性。很多学校以课间操应对大课间,不仅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还容易产生学生被动应付,缺乏积极性的现象。有一个小学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做课间操处于一种机械状态,不出汗。通过运动,唤醒孩子的身体机能,为接下来一整天的学习与生活注入能量,这是大课间的意义所在。依据现有条件,创新大课间形式与内容,调动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才是当务之急。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