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古城西安,历史上先后有 13 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它不仅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亦是与罗马、雅典、开罗等古城齐名的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从西周开始,直到唐朝,西安作为国都的时间前后达两千年,而今其城内城外古迹遍布,令人目不暇接。我以前曾多次来到西安,也曾访问过秦兵马俑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唐大明宫、汉长安城,以及乾陵、昭陵等汉唐帝陵,这次因为时间有限,只是走访了西安城墙、大小雁塔、陕西省历史博物院以及秦始皇陵博物馆等地。
西安古城墙雄姿
因为预定的酒店就在西安南城文昌门外一点,而陕西省博和秦始皇陵博物馆都需要预约,所以到达西安后,就先登上城墙转了一圈,之后又去探访永宁门外的小雁塔,晚上则到和平门外的大唐不夜城,观看大雁塔下的音乐喷泉灯光秀,两相对比,颇有感慨。
01
大雁塔:皇家工程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其生母长孙皇后祈求冥福,在长安城晋昌坊隋文帝所建之无漏寺旧址建佛寺,唐太宗赐名“慈恩寺”,迎请高僧玄奘担任上座法师。此后因显庆元年(656)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寺名又被称为“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为妥善保管经像舍利,玄奘准备在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其规划佛塔总高达三十丈,唐高宗认为工程浩大难以成就,遂恩准朝廷资助、于永徽三年(652)在寺的西院建五层砖塔。因为古印度佛教中圣鸟与佛陀、涅槃、舍利有密切关系,在汉文中被翻译为“雁”,所以这座保存佛经舍利的佛塔就被称为“雁塔”。后来长安荐福寺又修建了一座较小的塔,因此慈恩寺塔就被称为“大雁塔”,荐福寺塔被称为“小雁塔”。大雁塔最初仿印度窣堵坡形制,实心夯土包砖,后历代有修缮,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修葺大雁塔,在唐代塔体外表以砖砌 60 厘米厚的包层,形成如今所见的形式。
大雁塔夜景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通高 64.5 米,塔基高 4.2 米,南北长约 48.7 米,东西长约 45.7 米,塔刹高 4.87 米。塔每层四面均有劵门,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侧是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侧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人称“二圣三绝碑”,世称《雁塔圣教》。这两块碑石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据记载,唐代画家吴道子、大诗人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但今已不存,不过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还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南门的券洞两侧则嵌有“玄奘负笈图”和“玄奘译经图”。
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
褚遂良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拓片(局部)
唐砖
塔内佛龛
贝叶经(复制品)
大雁塔保存的文物中,最珍贵的是贝叶经,即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卷。古印度没有纸张,以贝叶代纸写经。玄奘取回的真经即为贝叶经。大雁塔四层塔室内供奉着两片长约 40 厘米、宽约 7 厘米的贝叶经,当世已经非常罕见。
大雁塔是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该塔由最初的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经历代改建、修缮,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华建筑特点的砖仿木结构,成为可登临的楼阁式塔,生动地体现了古印度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的过程。
大雁塔与玄奘
02
小雁塔:宫人集资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主持兴建。所谓“宫人”,是指皇宫中那些没有名分的宫女,这些人是皇帝的奴婢,命运非常凄惨,所以宫人们集资修建此塔,希望佛教在来世改变她们的命运。小雁塔所在塔院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隔街相望。唐末战乱中荐福寺毁废,小雁塔独存。
小雁塔
小雁塔是密檐式砖结构佛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檐等部分构成。塔身为四方形,原为 15 层,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大地震,塔顶两层被毁,现存 13 层,高 43.4 米,底边长 11.38 米。塔身底层高大,二层以上高、宽递减,逐层内收,整体轮廓呈现秀丽的卷刹。每层砖砌迭涩出檐,间以菱角牙子,各层檐下砌斜角牙砖。每层南北各辟券门,以起到采光透气的作用。小雁塔底层原有环绕塔身的砖木结构大檐棚,称为“缠腰”,但毁于金、元战争年代。
小雁塔所属的荐福寺山门
小雁塔第一层塔身南北辟门洞,石质门楣上线刻供养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频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装饰图案,刻工精细,线条流畅。这些雕刻精妙地融合外来题材,使之成为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亦是长安丝绸之路文化特征的体现。
小雁塔自唐代建成,经历漫长的岁月,其造型与结构是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品,影响了其后中国很多地区密檐砖石塔的建造。小雁塔在一千多年里,多次经受地震破坏,三次开裂,又自动愈合,像“不倒翁”一样,屹立不倒,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小雁塔前树龄达 1300 年的古槐
03
双塔千年:冷热不同
也许是因为各自的“出身”地位悬殊,大雁塔和小雁塔自唐代以来,其角色和待遇就截然不同。就说唐代,玄奘在大雁塔创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亦称唯识宗,由于玄奘常住慈恩寺,又称慈恩宗),慈恩寺遂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香火旺盛。大雁塔则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凡新科进士及第,簪花骑马游长安外,还要于曲江流饮作诗,皇帝赐宴后登临大雁塔,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及第时间用墨笔写在墙壁上,象征由此平步青云。
雁塔题名者之中,最出名的当属白居易,他 27 岁及第,在雁塔写下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天宝十一年(752)秋,杜甫曾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不过今天唐代的雁塔题名和题诗已经看不到了,现存的大量题记,多为明、清朝时期乡试举人效仿唐代进士留下的雁塔题名碑。
大雁塔灯光秀
而小雁塔则没有这么光鲜。小雁塔所处的荐福寺,是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此地是以译经奠定其宗教地位和文化内涵的,留存在今天的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即是证明。
经幢坐落于小雁塔东南角的“花径”院内,刻成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为唐时彭城郡居士刘士宁为其已故的母亲所立,石质八棱柱形,上覆莲花宝珠顶,下有方形基座,基座每面两龛,浮雕伎乐演奏图。幢身正面刻《佛顶尊圣陀罗尼经》,其后附刻《佛说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经幢上半部分有两层华盖,每一层都分别有不同形态的八个龙头作装饰,代表了天龙八部。两华盖之间有八个佛龛,塑造了跏趺坐的释迦牟尼讲法的情景。幢身上部结构威严秀丽,下部及须弥座稳重浑厚,须弥座上又以莲花座承托幢身,充分体现了唐代中后期石幢造型的艺术风格。
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当历史发展到今天,双塔周围的环境更是变化悬殊。尽管慈恩寺已经不存,但当地政府在大雁塔脚下重建慈恩寺,并依托大雁塔,建起北起大雁塔南广场、南至唐城墙遗址,东起慈恩东路、西至慈恩西路的大唐不夜城。不夜城街区南北长 2100 米,东西宽 500 米,总建筑面积达 65 万平方米,区内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建有大雁塔北广场、玄奘广场等广场和文化场馆,树起大唐佛文化、大唐群英谱、贞观之治、武后行从、开元盛世等五大文化雕塑,是西安唐文化展示和体验的首选之地。不夜城内华屋高耸,雕梁画栋,火树银花,灯光璀璨,加上每晚 7 点开始的音乐喷泉灯光秀和各种文艺表演,使大雁塔周围成为游客的流连忘返之地,直到晚上 11 点才告结束。大雁塔附近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也是人流汹涌,预约观展十分困难。
大雁塔夜景之灯光秀
小雁塔院内的金代铜钟
与此相对,几公里外的小雁塔则十分静谧,塔旁的西安博物馆也是无需预约便可进入,人数不多的游客安静地瞻仰小雁塔的秀丽姿容,围绕塔前的千年古槐嗟叹不已,时不时会有游客撞响钟楼旁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铸造的大钟,清亮的钟声余音袅袅,听在耳中,别有韵味。
图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