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创作贯穿中国现代与当代文学,他的作品融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为现当代文学的语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汪曾祺去世后,著作不断再版,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读者。新书《汪曾祺1000事》中包含1000多个《世说新语》式的小故事,以时间为主要线索,从1920年汪曾祺出生写起,到1997年他去世止,选取其一生中具有史料价值和最能体现个人性格、文学师承、创作经历的事件,以简洁、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本书旁涉历史、文学背景,既是一部体例特别的作家传记,也是一部折射现当代文坛的微观文学史。
《汪曾祺1000事》
杨早 徐强 李建新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1
1981年9月下旬,高邮县人民政府向北京京剧团发出公函,正式邀请汪曾祺回乡。时任县委宣传部干事的陆建华回忆:县领导根本不知道《受戒》《大淖记事》这些小说,最后他们只好搬出了“《沙家浜》的作者”这个名头,县领导听后神情惊讶,毫不犹豫地指示:“请他回来!”
2
10月10日下午5点,汪曾祺从南京乘车抵高邮。这是1939年汪曾祺离开高邮后,42年来第一次回到故乡。
3
县委办公室负责接待,县长出面宴请。家里办了八桌酒席,亲戚相聚。街坊也出来看“汪大爷”,81岁的唐四奶奶一把抓住汪曾祺的手:“你现在混得不丑哇!”汪曾祺回:“托您老的福!”满街都乐。
4
汪曾祺在高邮住了一个多月。每日看资料,散步,访旧,为人题诗写字。很多人称他“汪老”,他不习惯,数次说道:“才六十岁,怎么就称老、称老作家呢?”
5
汪曾祺在家宴时碰到一位以前在草巷口开米厂的亲戚。他跟这位米厂老板聊得挺热乎,什么老桂、头糙、二糙、高尖,什么老式作坊用石碾子碾米,新式米厂用机器轧米,米厂和米店的关系。旁边的小辈亲戚直纳闷:大舅怎么对这些陈年往事那么感兴趣?后来《八千岁》发表出来才知道,这是汪曾祺在有意识做准备。
6
1982年11月16日,汪曾祺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往长沙、湘西半月行,同行者有蒋和森、柳鸣九、谌容等。在长沙见到作家陈国凯,汪曾祺哈哈一笑:“陈国凯,想不到你是这个鬼样子。”他以为陈国凯长得高大,没想到骨瘦如柴。陈国凯反唇相讥:“老兄,我也想不到你是这个鬼样子……看你的文章,以为你长得清秀。原来像个酒肉和尚。”大家哈哈地笑。
7
1985年4月18日,汪曾祺参加了莫言新作《透明的红萝卜》研讨会。会议在北京华侨大厦举行,由《中国作家》主编冯牧主持,参加者有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等。
8
学者许子东也在《透明的红萝卜》研讨会现场,他对汪曾祺的发言印象最深。莫言这篇小说里有一个核心情节:石匠和铁匠都喜欢菊子,铁匠老是欺负小黑孩,石匠对小黑孩很好,最后铁匠和石匠打起来了,小黑孩居然下狠招去帮助对他不好的铁匠,害得石匠受伤瞎了眼睛。汪曾祺先问大家:你们觉得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接着又解释说:这个小男孩暗恋菊子,虽然一个男的对他不好,可是他更恨对菊子好的男人,他写了一个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莫言在旁边不说话。许子东说:“我估计莫言是第一次听到弗洛伊德。”
9
1985年11月27日,汪曾祺与夫人施松卿去看望沈从文,在沈家遇见云南作家彭荆风与女儿彭鸽子。汪曾祺用昆明话和彭鸽子聊天,和她谈昆明的小吃,炒饵块、小锅米线、汽锅鸡……彭鸽子回忆说:“他在昆明生活多年,虽然听得懂昆明话,想说好方言就不大容易,语音很难说准,说得怪声怪气,逗得我哈哈笑。”
10
漓江笔会期间,汪曾祺与柯蓝、公木、西彤、柳嘉、贾平凹诸作家同游桂林,并向当地文学爱好者讲授创作经验。汪曾祺送了贾平凹“鬼才”之称,还专门解释:鬼才者,非凡才能之人也。贾平凹作诗回赠,称“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11
1987年11月29日,国际写作计划举行欢送会。12月17日,汪曾祺返抵香港,适逢王安忆等人在港。王安忆回想道:“他是从美国聂华苓的‘国际写作计划’过来,乘游艇,我们一帮年轻人和他打打闹闹的,然后我们就问他写不写长篇,他说我不写长篇,从来不写长篇,好像对于长篇是鄙夷的态度。我们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写,他不说,后来他说了,他就说短篇最好,短篇就是把你必要说的话说出来,长篇是把你不必要说的话说出来。”
12
1988年3月,汪曾祺离休。领到离休证后,汪曾祺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局级干部”。
13
1990年9月,汪曾祺接受李辉采访,谈沈从文。最后谈到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汪曾祺只反问了一句:“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更高呢?”
14
1991年1月4日,台湾作家三毛弃世。《桥》杂志中文版记者黄燎原就此采访汪曾祺。汪曾祺表示,与因哲学上遇阻而自杀的作家不同,三毛的自杀是性格使然,“她活得一点也不累,只是想这么做,就这么做了”。
15
1992年9月11日,中秋节,戏剧、电影评论家舒非拜访汪曾祺。两人谈到汪曾祺近来在中国大陆、台湾所出的作品集,涉及简化汉字和电脑输入出现的问题,施松卿说:有一次,汪曾祺收到一份稿费通知单,竟将“汪曾祺”打成了“汪兽祺”。
16
1992年11月,汪曾祺在北京大学作题为“散谈人生”的文学讲座。汪曾祺手提棕色文件夹,走上讲台后先燃着一支烟,然后声明:“我可不会讲课,不要看我拿着个小文件夹像模像样的,其实,里面装的全是烟。”
17
研讨会有一部分是关于汪曾祺的专题讨论。与会者吕正惠做了题为“人情与境界的追求者——汪曾祺”的主题发言,称汪曾祺为“中国最早试用意识流的作家”“活在现代的、软心肠的、古代中国的文人”。
18
一般都以为《受戒》《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不过在1994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汪曾祺明确地说,他本人最喜欢的小说是《职业》。
19
1995年冬,汪曾祺的夫人施松卿突患脑梗,起夜时因大脑缺血昏迷,摔倒在地。汪曾祺用了两个小时才把夫人拉到床上,等待天亮,入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夫人终于在春节前出院。
20
1996年春,施松卿再次发病,从此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汪曾祺逝世的次年,夫人也离开人世。
21
1997年5月11日,昆明时期的朋友、法国文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徐知免借赴京开会之机来访。徐知免记下当时的印象,“他的容貌、形象和年轻时并没有多少变化,仍然是我记忆中的样子,只是额头上的沟纹是那么深,脸色那么焦黑,而且身躯也似乎有点驼。我觉得老是老了,大家都老了,但看来他精神还可以”。两人长谈,话题广泛。这是汪曾祺最后一次有记载的文学谈话。
22
1997年5月11日,汪曾祺吃炸酱面时,被菜码小萝卜划破了食管血管瘤。夜10时许,食管出血,保姆小陈敲门向邻居詹国枢、杨乔夫妇求助。邻居拨打120叫来救护车,将其急送北京友谊医院。
23
5月12日、13日,汪曾祺食管仍出血,14日才基本控制。此时的汪曾祺还同医务人员开玩笑:“我还有许多东西要写,我也得把你们写进去。”
24
1997年5月16日上午,汪曾祺求医生“开恩”允许自己喝茶水,医生勉强同意以水沾唇。女儿汪朝回家取茶叶时,一代文人汪曾祺猝然离世。
(本文摘选自《汪曾祺1000事》,标题为编者所加)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杨早 徐强 李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