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推动探索中国动画工业化新路径

满胜宠、江黄安2024-03-09 21:00

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高歌猛进,在科技与生活等领域深切改变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随着Mid Journey、Nvidia Optix、Disco Diffusion等工具的面世,AI技术的算法、算力和生成机制也为推动全球动画电影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AI动画短片《乌鸦》斩获2022年度戛纳最佳短片,2023年全球首部AI全流程动画电影《愚公移山》在北京开机,LeiaPix、Genmo、D-ID等动画生成式AI的重磅面世……这都为反观AI赋能中国动画电影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从科幻小说中的幻想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常客。特别是在动画创作领域,伴随着动画制作技术的迭代升级,AI赋能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加强有力的势头,并拓展至动画电影生产全链条,在剧本构思、角色设计、场景搭建到后期制作等工业环节,为动画产业带来巨大的便利和无限可能性。

艺术家、科学家达·芬奇曾说:“艺术是科学的女儿。”这句话在当今AI赋能动画电影的情境中显得尤为贴切。AI技术在动画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引发了关于动画媒介与技术之间关系的新讨论。一方面,AI算法可以提高动画电影的生产效率,凭借强大算力为动画制作提供简单、递归式的灵活工作流的同时,也能以算力辅助艺术家实现复杂的动画效果,为动画电影带来更极致的视觉体验。强大的AI大数据模型也可以反哺剧本阶段的创作。例如,AI算法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数据,帮助艺术家更好地理解受众的审美期待,从而创作出富有吸引力的叙事模型。

另一方面,AI技术引发了人们对动画艺术作者性和AI伦理的深刻思考。艺术的核心在于个人的创意和情感表达,AI技术能否完全捕捉和复现这种个性化的创意,这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说动画作品是创作者审美趣味、生活体验、表现手法的凝练外化,那么AI技术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一种“算法思维”的“工业化”介入。当创作者的艺术素材经过AI转译后,变为具有板块化、层次化、推理化、模型化等特点的数据,而后通过算法驱动生成内容。因此,AI技术为动画电影创作降本增效的同时,也面临着知识产权、创作特性以及法律和伦理方面的争议与风险。

动画创作是一个以“人”为创作中心的过程,依赖艺术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AI技术的介入带来一种新的创作模式——“人机协作”。在这种协作之下可能会诞生新的艺术风格,其中既有人类艺术家的创意元素,也有AI独特的处理方式。在动画领域,AI绘画工具具备“文生图”和“图生图”的能力,而AI动画工具,能够实现“由静转动”的视觉效果。其智能生成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媒介转译。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工具,AI能实现或强化艺术创意,加快重复性或单一技术性工作效率。创作者要将创意转换为AI能够理解并执行的“创作代码”,从而大幅度减轻动画电影制作过程中的绘图和渲染等繁重工作,这在传统制作流程中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这种快速转换不仅加速了创作过程,还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实验和修改设计的机会。

正如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AI技术作为一种技术辅助手段,可以优化动画工业制作流程、深度参与叙事模型和影像呈现的创作过程、介入动画电影项目的多样化生产,不断深入挖掘动画电影的潜力,在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之路上踏出深刻的脚印。但AI时代的技术伦理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艺术的核心创意和情感表达仍应来自人类内心,AI不能完全代替人类的潜在直觉、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因此,艺术家需要学会驾驭AI工具,以确保技术服务于艺术的目标,而不是将动画本体视为技术生成的附属品。

总之,AI技术在动画电影制作中的应用,既是工业化和技术革新的产物,也是对艺术创作本质的新探索。它既带来了高效率、交互性及全新视觉体验,也引发了关于作者身份、知识产权和伦理表达的深思。在AI的帮助下,我们有望看到更多独特且富有感染力的中国动画作品诞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类艺术家的创意和情感。AI赋能中国动画电影产业正当时,只有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才能在新时代找到属于国漫发展的工业化新路径。


文章来源:光明网

作者:满胜宠、江黄安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满胜宠、江黄安】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