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馒头是青岛春节的“吉祥物”

城事志2024-03-09 12:09

 尽管水性的青岛,

以盛产七七八八的海货而“鲜”遍五湖四海。

但作为一枚性感的滨海城市,

面食之于青岛的造化,

并不吝于海鲜的活色生香。

青岛的老人管馒头叫“饽饽”,

名字憨厚,可模样喜人。

白胖胖、暄腾腾,

底部是一层焦香干脆的“饹馇”,

充盈着北方面食瓷实的温暖感。

青岛人对面食的热爱,

源于对馒头的忠诚。

在崂山,以盛产本土海鲜盛名的王哥庄,亦出产最有面子的“王哥庄大馒头”。某年春节,“青岛小哥”黄渤私人订制了印有其红色头像的“王哥庄大馒头”,送给影视圈好友。阔大敦实的大馒头,以平民路线的喜感,成为一干女星“晒”小脸的对比物。由此,作为青岛春节伴手礼的“王哥庄大馒头”,结结实实火了一把。其实,除了王哥庄,即墨、莱西、平度等地,亦盛产各类花样馒头,那架势几乎是“谁也不服谁”。

许多北方面食的“一招鲜”,不仅在于费时费力的手工揉面和大铁锅蒸制,还源自传统的“老面发酵法”,“青岛的大馒头”亦然。这些老面发酵的馒头,将麦子浓郁的粮食香气,淋漓尽致地挥发出来。当热馒头出锅的瞬间,袅袅的氤氲飘摇着大自然久违的清新感人,遥远的农耕时代突然而至,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仿佛从来没有经过。这种青岛特产的大馒头,选用老面和地瓜做成 “引子”来充当酵母。如同四川人家“父传子、子传孙”的一坛泡菜,“青岛大馒头”的老“引子”亦由此代代相传而来。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曾有漂泊在外的青岛老乡试图将大馒头引到当地,但多次尝试未果。其奥秘除了当地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老式做法,还有被青岛人顶礼膜拜的山泉水。崂山的山泉水早已随青岛啤酒、崂山矿泉水、白花蛇草水而名声在外,其与青岛本地麦子精诚合作而来的大馒头,当然获得响亮的“呱唧”掌声。

尽管大馒头已经成为青岛不二的面食代言人,但另外一种貌似失传的青岛面食“婿糕”,亦在有意思的可圈可点中复兴而来。表面看,即墨特产的“婿糕”类似长形花卷,并无其他特别,但深究其身后的背景,却是青岛卫所历史的一个人文注脚。

明朝时,即墨一带是海防重地,有一个贤惠的农妇为常年在军营的丈夫,精心制作了加入糖和鸡蛋的面食、较之普通馒头,格外松软香甜。后来,其他人都学会了这种做法,并专门用来招待上门女婿,当地渔民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婿糕”。

当下的婿糕更多承载的是一种吉祥的寓意,由小麦精粉,添加蜂蜜、鸡蛋和牛奶制作而成,吃起来兼有面包和馒头的双重味道,中式点心的意义大于关于“吃饭”的本初缘起。

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

面食的食用功能略显式微。

张扬着厚重民俗意味的青岛花样面塑,

仪式感远远超越其本身的存在。

这些艳丽而繁复的花样面塑,只在逢年过节及特别的喜庆之日才隆重登场,但这丝毫不影响花花绿绿形同艺术品的馒头,既好吃又中看。

心灵手巧的青岛大妈,带着虔诚的喜悦之心,将无以形状的面粉,赋予了灵动的造型,令素常的馒头有了不寻常的美学感动。这种高逼格的花样馒头,可谓是本土面食的点睛之作,当然也是青岛原味的土著“马卡龙”。


撰文 | 崔燕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城事志】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