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现代淮海戏《戏班子》:淮海大地上的红色壮歌

李 超2024-03-09 08:53

淮海戏是流行于江苏北部的戏曲剧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其他戏剧艺术一样,淮海戏代代相传,赓续发展,记录着时代发展的精神风貌,更蕴含着启迪心灵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在党领导人民群众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每逢关键时刻,淮海戏总能发挥戏剧艺术特有的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时代标志和民族记忆。

大型现代淮海戏《戏班子》:淮海大地上的红色壮歌

淮海戏《戏班子》作为一部红色题材作品,植根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老海州的红色历史文化沃土。该剧紧扣1937年日本侵略者攻占海州,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胜利这一历史背景,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成立“艺人救国会”,淮海戏“杨家班”艺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一边奋起抗日、投身革命,一边传承地方淮海戏的真实故事。

该剧在尊重历史真实和人物原型的基础上,娴熟地运用戏剧结构技巧,以三条线索来叙述人物和事件。整个舞台不仅章法自然又摇曳生姿,显示出高超的戏剧文本秩序建构能力。第一条线索讲述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拯救民众于苦难之中,他们的英雄壮举激发了“杨家班”艺人自觉投身革命洪流的宏大志向,展现了“杨家班”子弟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气节。第二条线索描绘了“杨家班”艺人克服重重困难,悉心坚守与传承淮海戏的顽强精神,刻画了一幅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深明大义的人物群像。第三条线索则是淮海戏艺人杨春女和霍秋生情深意长、英勇悲壮的爱情故事。这三条交互层叠的线索,使得戏剧层次变得厚重丰富、主题鲜明突出,场景变化跌宕有序,具有一种韵律般的节奏和美感。

近年来,红色题材戏剧舞台作品层出不穷,一大批有筋骨、有血肉、有温度的优秀剧目不同程度地突破了简单化、公式化、符号化的叙事策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带给人们很多关于红色精神和红色历史的启迪教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但是,这些作品大多聚焦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借助事件本身的广泛影响力,更容易形成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淮海戏《戏班子》则选择另辟蹊径,在故事情节、戏剧视角、人物塑造和结构设计等方面力求以小见大,从个体事件、个体意识、个体情感等角度切入,描摹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大气磅礴的家国情怀,将红色精神和坚定信仰贯穿于个体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之中。

大型现代淮海戏《戏班子》:淮海大地上的红色壮歌

全剧没有铁血英魂的战斗场景,也没有壮烈悲歌的宏大叙事,有的只是“杨家班”里鲜活、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创作者以人物对比制造戏剧冲突,通过细节刻画连通剧情脉络、渲染故事氛围、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杨春女是剧中的核心人物。剧中不仅展现了杨春女刚烈英勇的一面,更细腻地呈现了她作为女儿、妻子的缱绻深情,更通过父女之情、夫妻之爱来烘托民族大义,演绎出全新的、立体的淮海戏“杨家班”艺人形象。

淮海戏《戏班子》的音乐设计十分亮眼,这得益于创作者丰厚的音乐修养以及对淮海戏音乐的深厚积累。创作者通过情绪传递情感,创作出了最能表现该剧音乐形象的主题情绪,为塑造人物插上了翅膀,在音乐性与戏剧性的创作中有序地推动故事的发展。

剧中曲目饱含丰富的叙事性、戏剧性、哲理性等元素,并且在叙事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主题。精微的细节力量和音律节奏的有效支撑让这部戏更显鲜活与多彩,呈现出总体整齐划一,局部参差错落的音乐美感。创作者还巧用音乐与汉字之间的互补性,营造出强大的音乐戏剧气场。场次与场次之间、唱段与唱段之间,交错相连、意蕴融通又各自独立,辩证统一地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了更好地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剧中在表现爱情、亲情戏等桥段时,通过以情代声、以声造型的方式,既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表达,也为戏剧性表述增添了亮点。剧中,核心唱段的一句句、一声声,用丝丝入扣的唱腔、明丽高亢的音色、徐疾有致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情感,唱出了淮海戏的新境界,塑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形象。

淮海戏《戏班子》在舞美、服装、道具等方面颇具匠心,精心制作。戏剧舞台采用线性与板块相间的布局,简约质朴,通过舞台的空间结构和精巧的灯光设计,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展现古海州的历史风貌。简约的具象布景,灯光和音响营造的空阔场面,以心理现实主义意识流的手法与酣畅淋漓的歌舞抒发人物的情感,呈现出最真实、传神、动人的艺术形象。在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壮丽场面中,营造了一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和谐、威武雄壮、大开大合、婉约深情,歌、戏、舞浑然一体的艺术景观,呈现出戏剧文化魅力的深度和广度。

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先生曾说过:“好的艺术应该有思想光芒,要给人们增加一种对生活热爱的力量。”在这方面,红色题材戏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淮海戏《戏班子》的成功上演,是红色题材淮海戏创作结出的硕果,今后,更应积极探索创新,以更具时代感的戏剧艺术手法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传递精神力量,充分、生动地展示红色文化的精神之美。


文章来源:光明网

作者:李超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李 超】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