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达今的崤函古道

侯俊杰 关婷2024-03-07 21:5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崤函文化、河洛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而崤函古道像一根“扁担”,挑起黄河流域东部和西部的文化;又像一根飘带,串联起黄河沿线各种历史悠久的文化。

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路

崤函古道是一条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路。

“崤函”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策》:“秦东有肴、函之固。”“肴”,指崤山。秦岭向东延伸至小秦岭,再向东延伸部分是崤山主峰。崤山西与秦岭、华山相连,东接邙山,南合伏牛山脉,北滨黄河,是崤函地区主要的交通孔道。“函”,指函谷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崤函古道是一条交通要道,也是一条文化通道。从史前到历史时期几千年间,这里不断演绎着黄河文化的精彩华章,也是黄河文化连接东西部的节点。无数文人墨客在这条文化之路上留下经典佳作:战国时期,老子过函谷关,写下了道家经典《道德经》;诗圣杜甫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所写的地方,都在崤函古道上;宋代,苏轼为其弟苏辙写下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在崤函古道上留下了“雪泥鸿爪”的典故……

其实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崤函古道就已是一条东西文化传播的通道,为史前文化大融合的浪潮提供了交通便利。考古证明,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经崤函古道影响到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良渚文化北进、红山文化向南传播、大汶口文化西渐,也都是以崤函地区为核心。

崤函古道又被称为“丝绸之路崤函段”,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位于崤函古道中段的石壕古道,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境内的22处遗址点中唯一的道路遗产。

在崤函古道的中心地带,分布有多处宗教文化遗迹。函谷关,是道教文化经典《道德经》的诞生地;东汉空相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北魏鸿庆寺中保存下来的“降魔变图”浮雕,是目前国内同类作品中最大的一幅;隋代安国寺,是三门峡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完好、格局规范的禅宗寺院;唐代僧人道秀所建宝轮寺,其中的宝轮寺塔(俗称蛤蟆塔)是我国现存的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这些佛教寺院与《道德经》并存在崤函古道上,是佛、道两教文化在崤函地区传播、发展和延续的实证,也是崤函古道文化内涵丰富的实例。

影响历史进程的军事要道

崤函古道还是一条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军事要道。

自秦代设立函谷关以后,无论是关东六国联合抗秦,还是秦国凭借函谷关的险要地势与关东六国抗争,其战场都发生在函谷关内外。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函谷关一直都是雄踞秦国东部的一个险关要塞。公元前627年发生的秦晋“崤之战”就发生在崤函古道腹地,是春秋时期秦晋争霸的一次著名战役。此外,公元前206年,项羽将秦军降卒20万坑杀于楚坑(今义马市西南);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冯异与赤眉军之间的崤底之战,也发生在崤函古道上。这些发生在崤函古道上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崤函古道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它是从西安、延安通往中原地区的一条红色通道。

位于崤函古道东段的陕州和洛阳之间的渑池县,既是崤函古道的东西通道,又是北过黄河、南通中原的交会点,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于此设立的八路军渑池兵站,是中原与陕北国共两党联系、物资转运和人员输送的主要交通站点。从这里向东经洛阳,可达新四军八团留守处确山县竹沟,向西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可达延安,向南可进入便于开展游击战争的伏牛山区,向北过黄河就是国民党的第二战区。

1938年11月,刘少奇化名胡服,到达渑池兵站,12月主持召开了“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起草了《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并在豫西地区抗战干部党训班上进行了第一次宣讲。1938年11月下旬,邓小平、杨尚昆等领导同志到达渑池兵站,并由此北渡黄河,奔赴太行前线。

1944年抗战后期,河南战役爆发,中共中央发出了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先后有皮定均带领的“豫西抗日先锋队”,戴季英、王树声带领的“豫西抗日第二支队”,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等多支抗日队伍渡过黄河,经过渑池到达豫西和中原地区,开辟了中原抗日的敌后战场,为抗日战争的最后决战输送了大批中坚力量。

始终繁荣畅达的经济通道

崤函古道自古至今都是一条繁荣畅达的经济通道。

两周、两汉、隋、唐实行两京制时期,崤函古道是沟通长安与洛阳的重要交通干线。唐代,从长安到洛阳共设置驿站35处,其中在崤函古道上就有18处。崤函古道两侧,基本上每隔30里就有一个驿站遗迹,是其作为古代邮驿和信息交通干线的见证。

崤函古道上,不仅有一条沟通长安与洛阳两京之间人、物流动的陆上交通要道,还有一条黄河漕运古道。作为陆路崤函古道的补充,漕运古道与陆路南北并行且紧密相连,同样发挥过重要作用。

汉、隋、唐王朝都定都在今日的西安一带。随着人口增长和维护封建王朝统治所需的物资逐年增加,为了弥补统治所需的粮食等物资的不足,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这些王朝就需要从江南地区调运粮食等物资。由于陆路运输的费用高昂,物资就走黄河漕运,再从渭河运达关中。据记载,唐天宝时期,黄河漕运每年的运输量达450万石,相当于同期陆运量的近两倍。

崤函古道上水陆两条通道并行,南北呼应,相互配合,被称为“双轨”通道,对秦、汉、隋、唐时期东西两京所需物资供应和两京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这条水陆“双轨”通道,还承担着盐运的任务。在我国历史上,陕西、河南、山东等地,皆食产于晋南河东(今运城市)的“池盐”(又称解盐)。河东池盐向这些地区的运输,主要就是利用崤函古道和黄河漕运完成的。自战国时,河东的池盐多先运到黄河北岸的虞坂盐仓,再运往关东地区。唐代设立的盐仓旧址就在今三门峡西边的黄河南岸,与虞坂相对。1957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在调查黄河漕运遗迹时,也发现了盐仓与陆路遗迹。时至今日,在黄河两岸还保存了茅津渡、太阳渡和太原仓、集津仓、盐仓等渡口与仓名,见证着崤函古道水陆“双轨”的盐运历史。

随着时代变迁,往日崎岖难行的崤函古道已然蝶变。在我国国内的东西部交流和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它仍然是一条不可替代的交通干线,而且还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


文章来源:光明网

作者:侯俊杰 关婷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侯俊杰 关婷】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