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年初开始,本报记者走访全国各地的数百家青春小店。年轻的店主们走南闯北、自食其力、创意纷呈,向上、不屈,如雨后春笋,生长在祖国的各个角落。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实践,通过开设直播间等新业态“青春小店”,利用专业所长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为当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供了思路。
陈家欢:做年轻人用的紫砂壶
陆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春节刚过,寒气依旧侵袭着江南,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一家名为“相见欢”的茶空间里却热闹非凡。创始人90后姑娘陈家欢忙里忙外招呼着客人,这里是她创业梦开始的地方。
贯穿陶都古镇的蠡河水,家家户户烧陶飘出的袅袅青烟,壶、杯、碟、瓶等陶制品碰撞发出的叮叮声响……丁蜀镇,这座以紫砂闻名于世的江南小镇,曾是宜兴陶瓷制作的发祥地。
陈家欢生于斯,长于斯。从她记事起,就听父母一遍遍讲述“陶朱公”的故事——相传范蠡助越王灭吴后,退隐此地,带领当地百姓采泥做坯、筑窑烧陶,成为一段佳话。
和世世代代做陶瓷的丁蜀人一样,陈家欢的父母在她很小时就创办了陶瓷公司。“每次去家里工厂,看到做好的紫砂壶整齐地摆在一块长木板上,我忍不住拿着制壶的工具一个个戳洞。”她笑着回忆,“当时我才七八岁”。
长大后,陈家欢曾前往广东和海外求学。但她发现,不知从何时起,走出宜兴、去大城市工作成了当地家长的期待。曾经一起度过学生时代的朋友,基本上都在北上广深做着体面的工作,与父辈制陶事业渐行渐远。
“我也必须沿着这样的人生轨迹吗?”陈家欢从心底问自己。
2017年,在日本,有一次在茶桌上,她竟然碰上了老家宜兴的紫砂壶。而父母陶瓷公司的第一把紫砂壶正是出口到日本,这让她在异国他乡颇有旧友相逢之感。
在日本参观调研时,她遇到了很多外国人,但颇感意外的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不知道有何对外传播的窗口”。此念打开了她的心结。
“回溯读书生涯,我总觉得遇到的优秀中华文化、精神和哲思,都需要用器物进行落地的表达,而紫砂壶恰恰能够成为一个文化阐释与魅力呈现的载体。”陈家欢说,“在‘传播力就是影响力’的时代,更要求我们中国青年不断发声,向着更辽阔的天地传承、表达中国文化”。
可是,父亲做了一辈子紫砂壶,深谙做壶的艰辛,常劝她不要轻易“入坑”。宜兴本地也有“一把壶做三年”的说法——三年来,除了练基本功,还要跟着师傅同吃同住、打扫庭院。这种说法着实吓跑了不少人。
但真正接触紫砂壶时,她完全入了迷。陈家欢的第一把紫砂壶可谓妙手偶得之。一个月时光在指缝间悄悄溜走,从壶身、壶嘴、壶盖、壶把,再到送进窑炉重复烧制三遍,一只小壶就此诞生。
不同于一般紫砂壶,这只壶更像是掌中珍宝,连父亲的很多朋友都忍不住左右端详,对如此精巧可爱的紫砂壶惊叹不已。
也是从那时起,陈家欢留在家乡正式创业,以“相见欢”为名打造自己的茶空间。她一直觉得,紫砂壶曾一度作为奢侈品被束之高阁,老百姓难以接触到,所以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做年轻人日常可以用的紫砂壶。
2021年,高职院校扩招,陈家欢参加社会招生,进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深造。她介绍说:“基本上宜兴所有的陶艺世家都曾在这里读过书,俗称学院派,我的父母也都毕业于此。”
学校和“相见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并推荐她参加创业比赛。她的茶空间一举成为思想碰撞的会客厅。
志同道合的朋友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灵感。有一年春天,她和朋友背上茶筐,在宜兴游山玩水,朋友提议做一只适合女孩子捧在掌心的小壶。回去后,她翻阅典籍,随即开始画图制作。不久,一款名为“小宫灯”的紫砂壶问世。
“有趣才有生命力,才能打动人。”在她看来,年轻人心中都存在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美好小世界,紫砂壶与茶文化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追寻,“‘小宫灯’虽小,甚至不少人乍一看以为是玩具,但足以容下胸中乾坤,养护小壶其实也是在滋养人的精神家园”。
从创业那一刻起,陈家欢一直尝试紫砂文化的年轻化表达,并以紫砂为媒介,汇聚青年才俊,一起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在她的打理下,“相见欢”茶空间里也迎来了很多外国友人,一睹宜兴紫砂壶的容颜。
“希望通过紫砂文化,让中国与世界相遇,相见欢。”她说。
杜俊豪:经营民宿实现价值
实习生 凌子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满山的绿色,溪水叮咚,这里一年四季常青。寻一家当地的民宿,隐居于绿水青山之中,从城市中风尘仆仆赶来的游客,短暂地回归大自然,“采菊东篱下”的幸福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00后职校生杜俊豪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来到了位于浙江省磐安县的浙中大峡谷。
明明这么美,为什么吸引不来游客?这个问题在游玩过程中一直在他的脑海中盘旋。他发现尽管这里的民宿很多,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不知道还有如此静谧之地。“我觉得这在当地是一片很大的蓝海”,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在这里做民宿的巨大潜力。
创业的想法早在他初中时就已经产生。起初,他想做和宠物相关的工作,所以在高中时就运营了一个宠物类的社交账号,粉丝人数最多时高达两万。
不过这次,他更坚定了创业的决心,“跟酒店相比,民宿能给人‘家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当地人文的温度,而且能更好地体验当地的特色。”杜俊豪决定,这次创业就做民宿。
杜俊豪就读的学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距离磐安100多公里。从2021年的暑假起,这个年轻人就开始利用寒暑假,集中对当地的民宿和景区进行调研与资源整合。磐安所有的民宿和景区,他几乎都一一拜访过,用脚丈量过,不但了解每一家民宿的价格、特色、环境,更对景区里的游玩项目、游客数量、淡旺季时间烂熟于心。
最初他想做主题与“龙”有关的民宿,但后来他发现设计起来难度太大,为什么不借助当地的特色去做,反而要舍近求远,中药材“浙八味”不就是现成的吗?于是,他设计出主题为“药文化”的民宿。在他经营的民宿中,门牌上面有对应的中药材的名字,如“元胡”“浙贝母”等,房间里配备了中药材的香薰,走廊上的相框里都是真实的“浙八味”中药材。这不仅让他的民宿变得古色古香,还起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
创业过程中,在学校物业管理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帮助他在调研民宿时能够迅速判断出一家民宿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里还需要改善,然后把比较好的地方整合在一起,做得规范化。
他经营的民宿注重细节,致力于打造舒适的住宿环境、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还挺受欢迎”。
当地有一道特色菜肴名为“桑叶豆腐”,取几片山间最新鲜的桑叶洗净,一块老豆腐切成大小均匀的块,倒入焯过桑叶的水中,切几片金华火腿提鲜,焖煮半个小时,出锅前加入枸杞、葱花和盐,便可上桌。虽然这道菜做法不难,但用料的新鲜程度决定了这道菜能否成功。
豆腐的醇厚中夹杂着桑叶的清香,味道鲜美,温润滋补,杜俊豪经营的民宿凭借这道菜,获评“磐安县十大药膳”,入围“浙江省十大药膳”。来到民宿的客人对这道菜都赞不绝口。
在民宿运营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与客户互动的乐趣,“每个客户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和需求。通过跟他们交流,我了解到更多的故事,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和素养”,这让他感到很有成就感。
2022年3月,杜俊豪创立公司,经营民宿并开始布局乡村旅游。
“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也成为乡村文化传播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民宿的运营也可以带动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增加就业机会。”杜俊豪告诉记者。
开创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经营10多家民宿、民宿获评当地五星级……这些都是00后职校生杜俊豪毕业一年内取得的成绩。
2022年9月,在学校创业园开业仪式上,杜俊豪作为学生代表分享了他的创业经验:“大学的时候有时间、有精力,就是要去尝试。”他给还在校的学弟学妹提了几个建议:“要在平时的活动或者生活中发现机会。有想法的就要去做,不能空有想法,要有勇气去开拓。”
“创造价值,是人一生的追求。”这句话是杜俊豪的微信签名,也是他自己的人生格言。
张大伟:直播间里飘出草药香
陆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在安徽省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不少师生的心目中,大三学生张大伟怎么也算得上校园里面搞直播带货的“扛把子”。
一打开直播,他瞬间化身指挥家,一边把控着解说的进度,一边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
让他自豪的是,直播间里,每天都会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为他家乡的花草茶留下一串串订单。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他从台前转向幕后,正在琢磨着开发更符合直播消费需求的中草药饮品,把家乡更多的金字招牌搬进直播间。
爱上直播要从张大伟大一上学期说起。
几台电脑,几个话筒,几盏打光灯,满墙的绿幕,硕大的直播大屏……
“太酷了!”第一次见到学校的直播间,他止不住夸赞,“没想到在学校还能体验到这么先进的设备”。
刚接触直播时,张大伟远没有现在这样熟门熟路,相反表现得很忐忑。他认为,直播间的镜头就好比放大镜,一举一动都被无限放大,一个无意的嘴瓢、一次短暂的冷场都很影响观感。
“交流感很重要,要像和朋友面对面一样拉家常。”他说出了秘诀,“直播间可大可小,朋友时多时少,但保持平等对话的诚心不能丢”。
相比一个人单打独斗,张大伟觉得直播间更需要打好配合。成为直播间负责人后,他拉上同学担任主播、中控、场控,各司其职。
他记得很清楚,有一天刚好赶上电商大促销,当天凌晨直播间直接“蹦”出了20万用户,“看得我热血沸腾,觉得直播好像就是我想走的那条路”。
前年暑假,张大伟回到老家亳州。作为地地道道的亳州人,他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爷爷奶奶是中草药种植户,家里有10来亩中草药地。
虽然后来跟随父母搬去城市,但童年的草药香在他心头从未飘远。
这次回乡,他猛然探到直播创业的好路子。“亳州是中药材集散地,但老家的邻里乡亲们还是依着老路子做买卖,或许借助互联网能帮他们更好地打开销量。”
不像小麦、玉米等作物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中草药种植周期较长,往往要3年甚至5年才能拿出去卖。
近几年,恰逢国内打造网红景点势头正盛,一些当地人提出把一望无际的草药田都留下来,吸引游客观赏打卡。
但在张大伟看来,“比起发展旅游业,现在更要紧的是把好药材卖出去,真真切切提高广大农户的创收成果,这才是硬道理”。
于是,张大伟挨家挨户登门探访厂家、经销商。“谁会听一个十八九岁大学生的话?”一开始,他心里也没谱。
不料很多老板也一直想着直播带货,奈何人才稀缺,缺少做直播的门路。就这样,他和不少厂家一拍即合。
从前年7月起,张大伟便在家做直播,开学后又回到学校继续探索。为了保障直播创业顺利进行,学校得知后,为他无偿提供办公空间,还开放一间设备配置优良的直播实训室。
但令他沮丧的是,自己的直播间一直不温不火。为此,他还尝试去多家大型直播公司“取经”。
张大伟发现,和电视台一样,每一个直播间也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档期。
为了测算直播间的流量结构,他和伙伴们从早上8点开播,整整一天一夜没合眼,一笔笔记录每一个时间段的流量参数。
终于,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张大伟的直播间火了,“当时热卖的洛神花茶一天卖出了1万多元”。
“其实,直播间的产品和季节息息相关。”他介绍,团队会对应直播受众需求,及时联系后台厂家开发新品,比如冬天卖得比较火的有红糖姜茶、人参菊花橘茶等,夏天要数五指毛桃茯苓茶卖得最好。
为了更好地将老家的产品推出去,张大伟在选品上花了很大功夫,“作为亳州人,我对本地中草药材耳熟能详,也知道自己的产品是怎么种的、怎么晒的,这样我放心,广大网友才能放心”。截至目前,他的直播累计帮助1000多家中草药种植户。
和不少创业大学生一样,他也遇到了很多共性难题。以他所在的直播平台为例,“大概25天才能资金回笼,这对没有多少资金储备的学生团队来说是有很大压力的”。
“毕业后要创立自己的中草药品牌,从种植源头到产品研发,再到直播间一条龙。”张大伟信心满满,“要把亳州的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苗伟男:梦想成为“鹦鹉大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苗伟男一伸出手,有着漂亮白色羽毛的鹦鹉就落在了他的手指上。小鹦鹉头顶一抹独特的黄色冠羽歪着,用圆溜溜的黑眼睛打量着他。
这是整个繁育基地里,苗伟男最擅长培育的品种之一——玄凤鹦鹉。从江苏宿迁的一个小镇到徐州市,这位被当地人称为“鹦鹉大王”的青年,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苗伟男的家族世代兽医,在家族的熏陶下,从小他就对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苗伟男买了两只虎皮鹦鹉饲养,自那以后,他便与鹦鹉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高考尘埃落定,苗伟男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他手握志愿表,心中早已有了坚定的方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他梦想起航的港口。
第一学期,在校团委的支持下,他勇敢地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创建了“鹦鹉社团”,并任首任社长。这个社团,如同他心中的鹦鹉王国,充满无限的可能和希望。
苗伟男对鹦鹉的热爱,如同烈火般炽热。他沉醉于钻研有关鹦鹉的书籍和资料,每一本书、每一份资料,仿佛都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他惊喜地发现,鹦鹉在宠物消费市场中,已经如同一匹矫健的黑马,快速崭露头角,成为宠物界的新宠。
“宠物鸟在宠物行业中,仅次于猫和狗,已经是第三大宠物类别了。”苗伟男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他深知,鹦鹉的美丽与智慧,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都使得这个市场充满无限的潜力和机遇。而他,正是要抓住这个机遇,将自己的热爱转化为事业的动力,为鹦鹉养殖和繁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这样,他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为此还找班主任解慧梅探讨宠物鸟创业的前景。他专门去了河南,在商丘的鹦鹉养殖基地进行调研考察。经过一番市场调查,苗伟男发现,这个市场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成熟,甚至还“处在萌芽阶段”。
怀着憧憬,苗伟男走上鹦鹉养殖、繁育的创业路。在学校“前店后厂(场)”孵化模式的帮助下,他开始经营宠物商店,线上开店,线下繁育,用直播的方式打开市场。在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之后,他被同学们戏称为“苗老板”。
2017年毕业,他和女友一起来到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创办了一家鹦鹉驯养繁殖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从幼鸟孵化到成鸟养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撑。“从孵化的场地、设备,到各种参数,学校提供了很多帮助。”
每一天,他都要给鹦鹉更换饮用水,在饮用水里加鹦鹉需要的营养,然后给鹦鹉做合成饲料,把瓜子、松子、核桃、碧根果之类的坚果跟颗粒饲料混合后进行投喂。
刚开始,他甚至不会养刚孵化出来的雏鸟,“手忙脚乱的,不知道该怎么养”。后来他翻阅资料,又去鸽子养殖基地取经学习,更换饲料配方,这才把鹦鹉给“养活了”。
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只金刚鹦鹉误食了发霉变质的食物,口吐白沫。苗伟男“焦头烂额”,一时无法确认情况。幸好他出身于兽医世家,他的大伯对禽类研究比较多,一眼就看出来这是霉菌中毒,用高锰酸钾对鹦鹉嗉囊进行清洗,然后给鹦鹉用药,进行保温。
这只鹦鹉第二天就好转了,苗伟男也在实践中又上了一课。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苗伟男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曾获得202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优秀创业青年”和“全国农牧业创新创业导师”等荣誉称号。
他的驯养繁殖场搬迁到徐州市,现在有15种鹦鹉的人工繁育资质,再加上虎皮和玄凤这两种不需要申请繁育资质的鹦鹉,一共养着17种鹦鹉,4000多只,成为全国优质种源和宠物鹦鹉供应商。
团队自主培育的大白品系最受欢迎,自主开发的“鸟尿裤”已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占有率超72%。
每当站在鹦鹉笼前,看着那些美丽的鹦鹉在阳光下自由飞翔,苗伟男心中都充满了满足和自豪。他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都没有白费。他觉得,自己离成为真正的“鹦鹉大王”还有不小的距离,但他认定了这个努力的方向。
李世彪:“带火”家乡银制品
陈谞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
从最开始代售银制生活用具,到打造自有品牌的快消品,李世彪团队开始迈出新的一步。
“扩张到快消品才3个月左右,但发展势头还不错。”他说。
李世彪是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永兴县素有“中国银都”之称,这里自古以来就掌握了从废料中冶炼金银的技术,使用从废渣废液中提炼金银的方法,制造各种银制工艺品和生活用品。大量的银制品通过旅游带动等方式,销往海内外。
然而,新冠疫情使旅游业受到重创,也给永兴的这一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当时,正在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读书的李世彪和几个同学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并琢磨着能否为家乡的发展出把力。他们想到了创业。
创业的几个人都是永兴人,又在一起读书。2020年11月,他和同学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广告服务公司,地址就设在学院的湘商创业园。
学院为他们的创业项目提供了一笔项目扶持资金和免费的办公场所,还派了专业的创业导师作指导,帮助他们克服了创业初期的困难。
此后,李世彪了解到家乡制银加工产业更多的窘况。于是,寒暑假他多次与当地的工厂联系,试图找到合作伙伴,然后利用电商平台打开销售渠道。
“很多企业的产品制作非常精美,但通过电商销售的不多。另外,大家想着做电商,总要有特色产品作依托。”经过多番奔走调研,他们相中了两家工厂的产品,并与之达成了销售协议。
在观察其他电商的爆款后,他们在抖音平台推出了银制竹节杯,取意步步高升,目标客户为商务人士。这一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个月可以卖出几十个银制竹节杯。慢慢地,一些客户积累起来了。
创业伙伴们敏锐地发现,对银制品比较喜爱的人群,有着更大的市场空间。
一方面,他们与老客户设法建立更深的联系,另一方面推出更高端的配套产品。从以前几百元一个的茶杯到一整套的茶具、银餐具等,客单价从几百元扩大了10多倍。
几位创业小伙伴表示,这一过程其实非常不易。
除了需要有市场眼光找到合适的产品,如何在平台上打造出爆款非常费心费力。他们往往先将看好的产品买一套回来,进行专业拍摄,做好设计图、宣传文案等,反复打磨,再尝试将其做成爆款。
李世彪为了不断锤炼自己,曾代表长沙市岳麓区参加了全市技能竞赛的互联网营销师比赛,获得优胜奖,取得了专业资质。
产品销路逐步打开,他们在平台上银制品年销售额已超200万元。
然而,团队伙伴们也发现其中的局限:他们只能卖别人工厂的银制品。因为这样的大件工业品,凭他们的实力无法单独设计和加工。无论是原料、模具、加工设备、厂房、人员,都不是刚入商海的小伙子们能承担得起的。于是,他们只能在既有产品中寻觅、推销,而很难有自己的独立品牌。
他们把目光放到了快消品市场。
“直播是一种冲动型消费,单价是有限定的,产品应该更适合大众才能起量。”李世彪表示,他们在反复商讨后,决定与辣条厂家合作。
撕开包装,麻辣的气息便沁入鼻腔、勾人食欲……与以往合作不同的是,这次,团队拥有自己的品牌“心太软”。他们还给产品设定了市场规划——不把客户群体放到学生身上,而是主打做成年人的食品。
他说,这是源于在校园创业时,学校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吴庆松的教诲:不论做什么项目,尽可能不要盯着学校的学生,而是外面更大的世界。
随着团队的努力运营,项目队伍在逐渐扩大,经营情况也越来越好:传统广告业务板块目前年营业额达20万-30万元,电商业务板块目前年营业额达150万-200万元。而新切入的辣条亦开局不错。
即使在创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团队成员也始终铭记好好学习才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在创业期间,团队成员不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一人获国家奖学金,两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去年,李世彪和创业伙伴齐“上岸”,在“专升本”考试中,他们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吉首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
李世彪坦言,创业和学业可以同步进行,未来会为家乡的银制品继续带货,也会在创业这条路上继续探索。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