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心的“文旅局长”白居易丨新知

文博时空2024-03-05 07:46

文博时空 作者 黄君度 去年冬天,哈尔滨的意外爆红带动全国旅游热潮,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开“卷”,还启动了摇人环节,邀请一众明星为家乡宣传。与今天“听网友劝”想新招的文旅局长不同,在历史上有一位著名诗人主动代言,以一己之力带火了数不清的文旅产品。

你吃过四川产的荔枝吗?你用过扬州的百炼铜镜吗?你逛过西湖上新修的白堤吗?穿越历史回到唐朝,这些我们或熟悉或陌生的事物,都是大诗人白居易笔下令人神往的文旅项目、特色产品。

白居易像

白居易(772-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作品通俗写实,诗风真挚畅美,受到古往今来读者的追捧。“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组诗《新乐府》中的这首《卖炭翁》曾令无数人落泪。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寻找缭绫:赵丰详解白居易与唐代丝绸大IP》中就提到,白居易 809 年在京城当谏官时写了《缭绫》诗,认为缭绫是一种没有必要的奢侈品,耗费民力,应予禁止。但他在批评缭绫的过程中,把缭绫“地铺白烟花簇雪”的特色写得十分生动,连皇帝都知道了缭绫,要地方上给他再多织造一批缭绫。所以,他的诗反倒助长了这款高级丝织品的名气,无意间成为缭绫火爆的推手。

因为他的诗实在太受欢迎了,在唐代已收获了一大批海外粉丝,新罗宰相愿出百金换一篇白诗,日本嵯峨天皇将《白氏文集》视为“枕秘”,爱不释手

在专心创作讽喻诗的同时,白居易还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员。他在杭州刺史任上,见当地农田常受水旱侵扰,便发动百姓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解决了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如果说修建白堤还属于搞政绩的话,宣传本地文旅就完全是他本人的兴趣爱好了。作为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白居易现存诗作近 3000 首。许多风物特产经他歌咏很快就传播到全国各地,有的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1

荔枝:天教抛掷在深山

小说家马伯庸在《长安的荔枝》中写到李善德被任命为荔枝使,却苦于荔枝的物性是“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如何保证新鲜荔枝送到唐玄宗的面前是个极具挑战的任务,小说全篇也围绕这个难题展开。

马伯庸的灵感实际上来自白居易的一部植物学著作。元和十三年(公元 818 年)冬天,白居易结束了“江风苦寒,岁暮鲜欢”的浔阳生活,调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今天的重庆是著名旅游城市,而唐宋时期它留给人们的印象仍是一个深险荒蛮之地,来到这里并不比在江州司马的半流放状态好多少。但是生性乐天的诗人找到了他的兴趣所在——荔枝和木棉。

根据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七到九世纪中国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长安能种植柑桔,味道不输如江南蜀道的贡品。所以当白居易到达忠州后,发现这里有很多珍异的花木,包括素产自岭南的荔枝。

宋徽宗《荔枝图》 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生性好奇的诗人开始认真研究起这些植物,并详细记录了他最喜欢的荔枝和木棉的性状。为了向长安亲友广泛传播这些忠州特产,他请一名道士协助自己绘画《木莲荔枝图》,并附上自己亲笔撰写的说明:

“荔枝生巴、峡间,形圆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此,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木莲大者高四五丈,巴民呼为黄心树,经冬不凋。……四月初始开,自开迨谢,仅二十日。”

即便以现代植物学的知识来看,白居易对植物的观察也是很细致入微的。诗人的天赋使他能够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并且用奇妙的语言表达出来,短短几句“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便引得人满口生津了。

有了《木莲荔枝图》这样的宣传画册似乎还不足以打开市场,白居易为它们挥笔写下三首绝句,说这些奇花异果“天教抛掷在深山”,构思奇巧,很快传遍了京城,好事者竞相模仿以这两种植物为主题创作。

不久之前那个还在叹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人,一转眼就投身到了以诗“带货”的新事业当中。其实,在唐宋时期博物多识的文学风气影响下,许多文人都创作过植物谱录一类的作品,比如爱国诗人陆游也有一部《天彭牡丹谱》传世,大书法家蔡襄的《荔枝谱》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荔枝农学著作。2021 年上映的韩国历史电影《兹山鱼谱》讲述了朝鲜王朝被流放的大儒丁若铨研究起海洋生物,用余生写作一本鱼类百科全书的故事,展现了这种传统在东亚文化圈的持久影响力。

不过,与丁若铨殉道般的心情有点不一样,白居易怀着对生活的热情完成了他的作品。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应该抛掷在深山无人问津,所以请大家都来欣赏吧!得益于他的努力,千年之后的我们才能想象那片生长在巴峡间挂满果实的荔枝林。

“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忠州荔枝从此名声远扬。南宋诗人范成大专程寻访白居易修建的荔枝楼。作为特色物产,忠州荔枝还被写进了雍正《四川通志》中。

02

江心镜:不是扬州百炼铜

唐代手工业发达,铜镜铸造亦臻精妙,其中尤以扬州制造的百炼镜最为精美。《酉阳杂俎》记载了一则唐玄宗用带有盘龙纹的扬州铜镜求雨的故事。史载扬州“旧贡江心镜,五月五日扬子江中所铸也。”

大历十四年(公元 779 年),唐王室一度停止了对这项贡品的索求。《旧唐书·德宗纪上》载大历十四年六月“己未,扬州每年贡端午日江心所铸镜,幽州贡麝香,皆罢之”。到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时,扬州进贡的百炼镜仍然知名,因此诗人专门写了一首《百炼镜》:

百炼镜,镕范非常规,日辰处所灵且祇。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我有一言闻太宗。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四海安危居掌内,百王治乱悬心中。乃知天子别有镜,不是扬州百炼铜。

宋刻本《白氏文集》 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铸镜时间之所以是“五月五日午时”,是因为这一天是端午节,属于龙的节日。在这一天铸造“背有九五飞天龙”的镜子,方能配得上天子的尊贵。打磨工艺要使用“琼粉金膏”,做到表面光滑如秋水,上贡之际由扬州长史亲自封缄。然而见惯民间疾苦的诗人却呼吁,不应再命令进贡这样奢华的镜子,扬州百炼铜并非天子之镜,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知人善任才是皇帝需要的宝镜。

诗人的本意是向君王进言,因此对扬州百炼铜镜极尽铺陈描绘,彰显皇家气度。我们无法确知这首诗传遍天下后,唐王室有没有最终叫停进贡。但诗人对它细致入微的批判,使我们可以知道其生产、运输细节和形制,为寻找消失的“江心镜”提供了关键信息。

黑石号沉船出水江心镜 现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用于商业贸易的扬州铜镜曾作为明星产品“成功出海”。1998 年,考古学家在苏门答腊海域的勿里洞岛附近打捞了一艘阿拉伯沉船“黑石号”,出水了大量唐代文物。其中一面四神八卦纹铜镜令铜镜专家们大为赞叹。这是因为在镜背花纹的外侧边缘,铸有楷书铭文:“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唐肃宗李亨即位的那一年,安史之乱仍未平定,南方又有大食、波斯兵掠广州,而扬州的工匠依然在扬子江心铸造百炼铜镜。“黑石号”上的这面江心镜,是目前唯一能与文献记载吻合的珍贵实物。拭去斑驳的锈迹,尚能一窥白居易“镜成将献蓬莱宫”诗中的光彩。

白居易以人为镜,亦以镜自鉴。他的诗作以镜为题的有 13 首,另有 70 余首内容与镜相关。

唐盘龙纹葵花形铜镜 作者摄于深圳博物馆

白居易在家乡下邽丁忧期间,创作了《感镜》诗:“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这里提到镜背的双盘龙纹饰。《太行路》诗中写到鸾镜:“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另一首《古意》则感慨:“玉琴声悄悄,鸾镜尘幂幂。”鸾鸟是古代的一种瑞禽。《山海经》说:“(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以鸾鸟为题材的铜镜多为闺中之物,广泛受到唐代女性的喜爱。盘龙镜和鸾镜都得到了唐代文物的证实。

以诗证史,我们在感慨白居易诗歌之写实的同时,不免对诗中的扬州百炼镜、鸾镜、双盘龙铜镜心驰神往。

03

西湖:绿杨阴里白沙堤

桑林摄于杭州西湖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漫步在西湖边上,很能与白居易诗中的那种愉悦心情相共鸣。贾亭和孤山上的寺院早已不在,孤山下依旧云脚低垂,绿杨柔柳拂荡人心。诗中说的“白沙堤”,一般认为因唐时路面铺有白沙得名,与今天的白堤并非一处。不过,人们为了纪念白居易把后世修建的湖堤命名为“白堤”。诗题中的“钱塘湖”就是唐代西湖。本因东汉时一名叫华信的郡议曹修筑捍海塘而得名。

人们用西湖纪念白居易,白居易早已在诗中记住了西湖。他是怎么回忆杭州生活的呢?“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在给友人裴使君的寄语里,他怀念着在白沙堤尾、西湖石岸与客人斟酒道别的情形,想到自己秉烛趁夜回舟不禁自笑。最后他还叮嘱裴使君“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收到我的诗后,千万记得去题写到望涛楼的诗板上。电影《长安三万里》那种高楼题诗的快意,在诗人眼中是朋友间默契的寻常事。

有人称赞白居易是“西湖”这个名字的发明者、创造者,这并非虚誉,因为最早把杭州西湖写入诗的人之一就是白居易。西湖本来就是以方位命名,杭州之西的大湖可以有此名,别的地方也有不少西湖。翻开《全唐诗》,在此之前人们吟咏的是房琯所凿汉州(今四川德阳)西湖。诗圣杜甫与友人泛舟游赏,题下一首“旧相恩追后,春池赏不稀。阙庭分未到,舟楫有光辉。”等到白居易写过“西湖”,在唐诗的世界里就只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个西湖了。

清·佚名《杭城西湖江干湖墅图》

现存白诗总共有六首提到“西湖”。“还有些些惆怅事,春来山路见蘼芜。”是倾吐久别长安的庙堂之忧,落脚处仍蜻蜓点水一般点在了春山蘼芜。“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是对孤山落日的无限缱绻。“画舫牵徐转,银船酌慢巡。野情遗世累,醉态任天真。彼此年将老,平生分最亲。高天从所愿,远地得为邻。”是得知好友元稹近在绍兴的烂漫喜悦。“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是别去西湖后,如老友分别般的落寞之感。在老市长白居易不懈的推广宣传下,杭州“西湖”逐渐全国知名。她的下一次爆红,要等到 267 年后另一位担任杭州知州、同样修了一条苏堤的大诗人来完成,他就是苏东坡。

洛阳白园

会昌六年(公元 846 年)八月十四日,白居易在洛阳去世,享年 75 岁,葬于洛阳香山。后人在其地修建了纪念他的白园。唐宣宗赐诗总结了这位诗人的一生:“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忠州荔枝、扬州铜镜、杭州西湖,这些他曾怀着热忱吟咏过的风物,永远铭刻在了唐诗的山河里。

参考资料:

[1]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01):15-38.

[2]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J].新读写,2023(10):53-55.

[3] 贺逸云,沈睿文.“黑石号”江心镜为唐伪作镜考[J].考古学研究,2022(01):489-502.

[4] 张璐. 论白居易、苏轼的杭州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14.


图文 | 黄君度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