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这口塘叫日月池。日月池呈圆形,四五亩大小,位于祠堂前左侧。春夏之季,池水盈盈,池塘圆圆像太阳;秋冬之时,水落石出,露出岸边半圆形的石块,形成两个尖角,池塘像弯弯的月亮。
不论春夏秋冬,人们在日月池边濯足浣衣,碰面便主动打个问信,叫声叔伯兄弟、婶娘嫂妹,亲近而和谐。当然,牙齿和舌头这么近,也有相碰的时候。听村里老人讲,恬静的池塘发生过一起“鱼鸭案”。
话说那年,生产承包制一实行,那些无人问津的田头地角、河滩池塘便一夜间成了抢手货,日月池也一样。三伯想承包下来养鱼,说孙子要进城读初中,伙食费还差一大截哩;四叔想利用水面养鸭,说儿子要结婚,杂七杂八还需八九千块钱……说着说着,就声高口快、揭短“踩痛脚趾”了。两家互不相让,“官司”从组里打到村里。都是一姓之人,乡里乡亲,一般不好撕破脸——当然,撕破脸也不好看。村主任也没有办法,幸好镇里派下来的农技站梁站长说:“可以采用鱼鸭立体混养模式嘛,两家都干,成本低收益高。”
一语点醒梦中人。村主任高兴得直拍大腿:“日月池两家承包,三伯水下养鱼,四叔水上养鸭,承包费各半。”两人一想,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于是,三伯放养了2000多尾鲢鱼、鳙鱼、草鱼和鲤鱼,并在塘边装上喂料机。傍晚时分,待四叔的鸭子上岸进棚了,三伯就开机喂鱼,鱼儿聚集,唼喋争食。四叔抓了500羽本地鸭喂养。鸭们或在塘边惬意摇摆,或在池塘水面自在浮游。有几只调皮捣蛋的,还会展翅飞出池塘,落到对岸呱哒。渐渐地,三伯发现,搅动水面的鸭子就是天然的增氧机,鱼们游得欢畅;四叔发现,水好养分多,鸭们长得肥美——看来,鱼鸭混养,真的可以节本增效,一举两得!
乌云散去,日月池边兄弟和。在梁站长的指导下,村里村外更多人家采用鱼鸭混养技术,合理配置鱼鸭养殖规模。根据三伯、四叔在日月池的实践经验,一般每养1只鸭,在不投饲或少投饲的情况下,一年可生产六七斤鱼哩。
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此后,稻鱼共生、稻虾共养、稻蟹互补……村里靠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乡亲们把稻秧插进水田,鱼虾蟹苗也随之投进水田。待长大一些,再放入雏鸭。稻田为鱼虾蟹和鸭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鱼虾蟹和鸭则为稻田清除虫害和杂草,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鱼和鸭来回游动搅动土壤,无形中帮助稻田松了土;同时,其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保养和育肥了地力。如此一来,一块稻田可以产出稻、鱼(虾蟹)、鸭几种收获,投入产出比更高,让荷包鼓了又鼓;同时,这种综合种养方式具有突出的生态优势,让环境好上加好。
如今,日月池“日装金,夜装银”,周边小洋楼也临池照影。过去一年更是喜事连连:三伯的孙子考上了京城名校,四叔的儿子添了一对“龙凤胎”,日月池上的“渔光互补”电站沐浴着阳光发起了电……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用梁站长的话说,就是“实现了新能源发电产业与传统渔业养殖业之间的跨界融合”。
日月池还是那个日月池,改变的是人的理念与发展的方式。山水清、田园秀、兄弟和、鱼鸭肥……乡亲们用实践诠释了文明与山水同在、和谐与风景共存的现代农业发展好路子。
文章来源:光明网
作者:黄从周